袁隆平:“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2019-09-10
9月29日下午3时,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来到中国工程院参加中国工程院学习袁隆平、黄旭华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上发言。袁隆平启程来北京前,还去田里观看了水稻长势。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当天就返回湖南,“明天还要到田里去。”他有自己的任务表单:今年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如果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实现。”
超级稻产量“遥遥领先全世界”
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學,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袁隆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我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1996年,当时的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难题,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
“我们遥遥领先全世界。”袁隆平在中国工程院的座谈会上表示。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几十年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据央视新闻2017年报道显示,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
年近90岁仍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
快90岁了,袁隆平还是风尘仆仆的样子。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
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长期在袁隆平身边工作,“袁院士经常教育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电脑上是种不出水稻的,鼓励大家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只要有人去他家里请教讨论杂交水稻工作,他总是热情接待,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也要认真交谈杂交水稻。”
接受采访时,袁隆平坦言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很激动,同时他更把这个荣誉当成一个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
他谈到自己目前的两大任务,一个是继续搞杂交稻,要高产、更高产、超高产。
“我希望今年的示范田,实现亩产1200公斤、每公顷18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袁隆平给自己定的另一个任务则是备受关注的海水稻。
“我打了一个报告给总理,希望他支持这方面的研究,他批了‘非常同意’,要特事特办,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袁隆平说。他算了笔账: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这是什么概念呢?300亿公斤,相当于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
袁隆平透露称,研究团队现在正加紧为海水稻的研究继续努力,目前已经在广东、山东、辽宁、江苏、内蒙古、新疆、湖南等全国多地开展合作研究,第一批希望亩产达620公斤,研究团队有海水稻杂交育种优势,“我们很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摘自《新京报》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