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几点讨论

2019-09-10卢瑾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9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此后在多次调研中就“精准扶贫”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对全国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对这套理论体系的研究一方面能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进行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实际扶贫工作起到良好的提炼和指导作用。本文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部分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精准扶贫;习近平重要论述;脱贫攻坚

引言

“贫困”最初是经济学概念,狭义的贫困多指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及社会资源)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标准生活水平)的状态,在这一界定中,主要针对资源的获得或持有来进行衡量;而广义的贫困则是指物质、文化、社会等资源的匮乏及手段、能力和机会缺乏的状态。而经济学领域进一步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贫困并不是中国固有的社会现象,而是世界性问题,消灭贫困是全世界面临的国际性课题。在研究我国的贫困问题和解决方法中,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初级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凝练出十分具有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贫困工作中的理论成果。其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不仅具有时代开创意义,更具有实践工作中的具体指导意义和精准工作方向。在文中,将进一步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探讨。

1.“精准扶贫”的概念及时代意义

1.1“精准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從唯物辩证法来看,“精准扶贫”的哲学内涵正是要求在扶贫工作中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开展工作。“精准”要求了在扶贫工作中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点,实现一一突破。

1.2“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精准扶贫”的时代意义一方面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一方面是高度贴合我国现阶段贫困情况。2015年11月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现有7000余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这一目标的提出正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经过30余年的扶贫工作,我国现阶段贫困情况特点已从地域高度集中性和贫困程度趋同性逐步转变为分散性和层次性,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粗放型的扶贫方法其效率效果逐渐衰弱,而“精准扶贫”更具有针对性、适用性,更能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贫困问题。

2.“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2.1发挥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讲话明确要求,扶贫工作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切实强化社会合力。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2015年11月的讲话支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此外,多次在讲话中提出对扶贫攻坚责任人“压实责任”、“层层落实”的要求。通过责任落实和效果考察,进一步提高党政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效形成社会合力,既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又激发了其他社会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扎实的人文环境和意识基础。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不仅只是党政机关的重点工作,在企业和地方群体中,更多的党员、青年、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队伍中,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为当地的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2.2精准导向、对症下药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2015年6月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习总书记对“精准扶贫”中的对象、责任主体、措施政策及方法等各方面均给出“精准”的明确指示。根据要求,全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计划,针对贫困特点、贫困程度和类型进行分析统计后制定对策开展工作。比如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曾是全国性贫困县,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对全县各乡镇村贫困情况进行情况摸底,按照贫困情况结合地理区域下达工作任务到当地企事业单位及行政机关单位。每个单位再指派相应人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并制定挂联干部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通过挂联干部入村走访,每年都全县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包括经济来源、务工情况、劳动力情况、基本生活情况、医疗教育情况等进行统计,再针对基本情况进行结对帮扶。在扶贫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均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例如耕地资源较少、劳动力充沛的均鼓励外出务工,挂联单位在条件范围内积极协调沟通就业渠道;因病因残致贫的,挂联干部积极协调相应的低保及国家其他保障政策,保障基本生活及医疗需要;对于孤寡老弱致贫的,挂联干部主动联系其亲属子女,动员其执行赡养义务,使贫困老弱老有所依;对于丧失劳动力的孤寡人员,依靠国家兜底政策实行帮扶。通过全县各单位的共同努力,泸西县于2018年底通过云南省相关机构检查,顺利脱贫。贫困户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2.3多措并举 标本兼治

习总书记对脱贫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在多个重要论述中反复阐明,归纳起来为“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住房有保障、教育有保障、医疗有保障。习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透过现象解决本质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举措,既避免了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文章,又解决了扶贫“大锅饭”的弊端。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同时强调,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并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

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通过对这些论述的深入解析可知,在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的实践方法论中,明确阐述脱贫致富必须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户对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而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正是从国家政策上调整物质、文化、社会等资源的分配,从个人发展上培养改善生活状态的手段、能力,并为群众创造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中国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片面的物质接济只有深化为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意愿和能力时才是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标本兼治的有效途径。这个观点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实际扶贫工作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培养劳动技能、鼓励多向创收等方式在泸西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许多贫困家庭通过外出务工、经济作物种植等方式得以脱贫,不但保障家庭收入,同时稳固了劳动致富的思想基础。

3小结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深刻领会到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智慧和能力,在一系列重要論述中,贯穿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和我们党长期以来治国理政的理论结晶,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提炼继承。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创性的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指明方向、阐明方法,同时为解决国际贫困问题提供宝贵经验。习总书记通过“精准扶贫”重要理论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通过实践结果深化一系列扶贫工作重要理论论述,理论联系实际,正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持久战的致胜法宝。通过现阶段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进一步验证了习总书记扶贫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这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同贫困做斗争,消灭贫困,同奔小康。

作者简介:卢瑾,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泸西复烤厂,硕士,工程师。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