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君”为何成妻子代称
2019-09-10苏牧
苏牧
东方朔是西汉著名词赋家,为人幽默风趣且极有智慧,也挺有政治抱负,但汉武帝却一直把他当俳优看待。
有一次,武帝把一些猪肉赏赐给随从官员,当时天气很热,负责分肉的官员却迟迟不来,侍臣东方朔就上前独自割了一块,并对同僚们说:“大热天的应当早点回家。”说完包好肉就扬长而去。
武帝得知此事后大为不满,第二天在朝上质问东方朔:“为什么昨天赐肉,你不等诏令下达,就自己割肉走了?”东方朔跪倒,不慌不忙答:“我拔剑割肉,不是很勇敢吗?割得不多,不是很廉洁吗?拿回去送给妻子细君,不是很仁爱吗?”
武帝听罢不怒反笑:“本来是让你自责,没想到你竟然称赞了自己一番!”于是不但没有处罚东方朔,还特意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请他回家送给妻子。
至于“细君”(东方朔的妻子名)这两个字,后来也因此成了妻子的代称。比如清朝人孙枝蔚的诗《送吉公西归》中写道:“细君笑坐明灯里,节近元宵客抵家。”
明朝的“衣冠禽兽”是贬义词吗
现在“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是贬义词,指一个人外表光鲜却道德败坏。但在明朝,你说一个人是衣冠禽兽,他心里肯定会美滋滋的,感到很体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从《明史·舆服志》中能找到答案。
1391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官员的官服须绣动物纹样:“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以官服上绣禽鸟猛兽来区分文武和品级,号称“补服”。由此,人们就从官员的服饰上概括出“衣冠禽兽”这个词语,用来指代官员。提到这个词,就是说某个人有身份有地位,谁听了都会觉得有面子。
后来,“衣冠禽兽”怎么就变成贬义词了呢?
晚明时期官场腐败、奸佞当道,各级官员以搜刮压榨百姓为能事,对艰难的民生不管不顾。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这个群体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整体转向负面,“衣冠禽兽”就有了披着羊皮的狼的含义。比如,晚清传奇话本《金莲记》第七出“构衅”中有一句话:“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窃贼)。”此种语境明显是骂人的意思。
明朝及其以前的时代有个专指行为卑劣的“伪君子”的成语:衣冠枭獍。这个词与“衣冠禽兽”的组词结構相近。“枭”是一种凶恶的鸟,曾吞食母亲;“獍”是传说中的猛兽,一出生就吃掉了母亲。
因此,“衣冠枭獍”就用来痛斥那些丧尽天良的人。随着“衣冠禽兽”的贬义化,人们渐渐地不再用“衣冠枭獍”这个词了。
摘自《大河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