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2019-09-10邓澳
邓澳
从6月开始,香港暴乱已持续数月,有一个让人心寒的现象,很多参与暴力事件的都是二十出头的学生、青年。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我并不赞成他们的行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世界淡漠,没有国家归属感,没有为之读书、拼搏的目标,是很悲哀的。读书,为的不仅是自己,求知若渴也应不失情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声呐喊,时至今日仍叩响灵魂。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山河破碎,血染疆土的历史早已尘封,但伴随时代发展更严峻残酷的挑战接踵而至。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敌强我弱、风雨飘摇的年代敢于立此铿锵誓言,今日傲然屹立于这片国泰民安的神州大地上的我们,又为何不敢大声疾呼“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知识的时代,人人皆知读书的重要性,难得的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钱理群先生对教育的忧虑让他定义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认为忽视人格精神素质的教育,盲目地急功近利,没有超越自身私利的大关怀,无疑是教育信仰的沦丧。
追求理想的年纪,怎能被名缰利锁捆绑?
在钱老先生来看,时代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承担。”
或许我们也该问问自己,当真正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奋进求知被溜须拍马、曲意逢迎、趋炎附势所替代,那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真的是一如初心吗?
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所敬仰,同时我们也有所畏惧,我们畏惧美国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对现在精英阶层的失望会一语成谶:“他们的确聪明,有天分,活力四射,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贪婪、冷漠、怯懦,没有勇气,没有远见——这就是今天的精英阶层。”
而今,“为中华之復兴而读书”这句振奋人心的号令,除了对好学和爱国的呼吁,是否又多了一层新的时代意义?
这份意义不止关乎成绩学历,更关乎思想高度;不止关乎意识行态,更关乎价值导向;不止关乎个人格局,更关乎社会风气;不止关乎小我利益,更关乎国家未来。
秉持“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的信仰踏上求学之路,纵使山高路远,亦觉沿途芬芳。这份信仰足够光芒万丈,足够支撑我们不迷失、不低落,谦卑而坚定地行走,不忘来路,不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