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节上的语言之美
2019-09-10吕品
吕品
每年8月的爱丁堡图书节,对我来说已是一项非常熟悉的活动。当然作为一个图书节,核心还是文字和语言。我在一次图书节听的两个讲座,让我再次体会到语言之美,即使是自己听不懂的语言。
第一个讲座可以说是一个配乐朗诵节目:译者萨斯基亚·弗格尔(Saskia Vogel)用瑞典语朗读萨米人作家林内亚·阿克塞尔松写的故事,而来自加拿大的爱斯基摩裔艺术家塔克拉利克·帕特里奇(Taqralik Partridge)则用英语朗读自己的诗,并表演爱斯基摩人独特的喉音演唱,但全场最令我动容的一幕出现在弗格尔的瑞典语朗读中。
故事中的女艺术家,在家里研究一张刚买回来的萨米人老照片,独自工作到深夜。近北极圈的夏日极昼中,周围是一片明亮中的静默,只能听到邻居家的猫回家,祈求主人开门的细细叫声。在弗格尔缓缓的朗读中,现场的配乐也变成浅唱低诉。此时会场外忽然下起了暴雨,急促的雨点砸在帐篷顶上砰砰作响,融入忧伤的配乐中,不由得让人恍惚起来:这雨声是来自我头顶的帐篷,还是女艺术家书房的屋顶?
过后回忆起这一幕时,常常想是不是正因为不懂瑞典语,反而让我有了更深的感受?也许因为我不需要分心去理解语义,才更容易体会语言中的音韵,让雨声的加入更像是伴奏一般?
再进一步想,如果是阅读一篇翻译后的文字,原文中的音韵感,我们能感觉得到吗?
另一个讲座涉及这个话题。这是图书节“翻译对决”系列中的一个讲座,主办方请来了两位英文译者,事先翻译好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Marcus Malte)小说中的一段。在观众面前,马尔特读一段原文,译者读译文,主持人逐句对照,让译者相互“挑战”对方。
两位都是优秀的译者,译文十分准确却又非常不同。两人都提到了在译文中体现法语原文音韵感的考虑,分别花了许多心思,不约而同地为了在一连串短句中,有多少句应该以“她”开头,多少句应该不带主语而纠结良久。如此种种,严谨细致程度让人惊叹。
语言之美,有时候听不懂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更多的时候则需要译者传达。爱丁堡图书节的活動,总能给人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