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出国读书要多少钱

2019-09-10

科教新报 2019年49期
关键词:学杂费自费季羡林

  民国时期,出国留学分为官费和自费两种。

自费的门槛很高,但又很低。门槛低是因为,当时出国不用护照,也不用上交繁复的材料、认证。门槛高就高在,家里没钱,想都别想。季羡林先生就说过,只有“富商、大贾、高官、显宦的子女”才能办到。

  而另外一种官费的,就难了。要么你革命有功,政府奖励你去留学。要么你就考取庚子赔款去留学,政府负担你的学费,和一部分生活费。

  两者都是人才中的佼佼者,竞争很激烈,整个中国就选取那么几十个人。比如与梁实秋1923年同时期赴美留学的同学中,就有梁思成、吴文藻、顾毓琇、吴景超、王化成、孙立人、闻一多、潘光旦等。

  钱钟书1935年去的英国牛津大学。当时官费留英庚款资助的标准是“服装费20英镑,交通费80英鎊,每月学杂费及生活补贴24英镑”,这在当时是非常优裕的条件。

可能就是由于官费资助充裕,考上官费留学的留学生们,不少都携家带口。比如去了哈佛的林语堂,以及考上伦敦大学的刘半农。但是把一人的经费用作一家两口,甚至一家三口的生活费,还是有点冒险。比如万一生个病,或是官费没有按时寄来,没有周转的资金,那就尴尬了。家庭条件富裕的林语堂,就曾因为妻子在国外生病,向胡适借过钱。

  再对比一下寒门子弟季羡林的开支。他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去了中学任教。幸运的是,清华当时跟德国的学校组织了一个交换合作,季羡林因为德语四年全优,报名后就被选中了。

  这种交换生,路费、制装费自己出,食宿费是相互付给——中国每月提供30块大洋,德国是每月120马克。与钱钟书相比,费用可以说是十分拮据了。季羡林在后来的留学回忆录里也说,这个费用只够勉强支付食宿费用。

  当然,如果没办法参加官费,又难以负担自费开支,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出国留学,就是像蔡元培那样,半工半读。

  蔡元培37岁才听说北京有公派留学的机会,赶去之后发现这个计划打了水漂。他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上了当时我国驻德国公使孙宝琦,跟他提了个条件,申请随使团前往德国,在使馆兼任“半职”差事,半日在柏林大学听课。蔡元培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要求提得合情合理。于是孙宝琦代表公使馆答应了,每月赞助蔡元培白银30两,合42块银圆,勉强能支付他在德国的食宿费用。

1907年,蔡元培正式奔赴德国柏林留学。为了解决学杂费的问题,他开始兼职写稿和编译。

摘自《妇女生活》

猜你喜欢

学杂费自费季羡林
我的书斋
听雨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武汉启用“医保+商保+自费”一站式即时综合支付
咪咪(节选)
2016年秋季起免除普高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
汪涵自费465万守护方言
2016年秋季起贫困高中生免交学杂费
自费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