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一堂好课的“密码”
2019-09-10高俊
科教新报 2019年49期
高俊
不久前,县区举行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公开赛。比赛重点在于唤醒教师的课堂引导意识和学生的思维主体意识。
教师王静带来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单元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该篇课文以细腻的描写见长,同时又富有文化内涵。因此,引导学生从细腻的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及其成因,在品读与讨论中挖掘出文化的因子,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课堂中,王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并进行合作学习,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渗透到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木石前盟——二人心灵世界”这一板块,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一诵一品”赏析黛玉的肖像刻画。“眉睫着染似有还无的西施愁,两靥轻沾拂去还来的黄花瘦。黛玉,你是清晨池塘带雨的梨花,还是秋日林中含泪的百合?”学生的点评将黛玉比喻为“含泪的百合”,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人物的特質。王静趁机引出“潇湘馆” “斑竹泪”,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课堂带入了一个小高潮。
在探究“叛逆摔玉两个对立世界”这一板块时,王静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小说里,“摔玉”是宝玉性格叛逆、与世俗对立的集中体现。王静从“为什么宝玉一见到黛玉就摔玉”展开提问,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他与黛玉“金玉良缘”之说。除此以外,老师还将问题进行过渡串联,如“黛玉进入贾府到了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人?”一下子就把贾府的布局和人物带了出来;“黛玉最期望见到的是哪个人?”则迅速转到了“宝黛的心灵对视”上。“心里明白却欠表达”是学生学科素养的软肋,“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探索”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