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老人”六十余年只为那个绿色的梦
2019-09-10万玛加
万玛加
1956年,在村北山的荒土岭上栽下第一棵树时,23岁的他不会想到此后的60多年,自己竟然会种下了8万余株各类树木,面积达到133公顷。他就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原护林员李洪占,也被大家称作“种树老人”。
“还要种,只要走得动不死就要种下去!”现在87岁的李洪占走路已经有点蹒跚了,但语气中透露着那股子庄稼人的坚韧和执着。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李洪占用一把锄头、一副肩头和一辈子的时光种绿了蔡家堡的每一个山头。而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守望着大山,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那个年代种树苦是苦点,但我们都很有激情。”李洪占眯缝着眼睛说,当年作为村里的护林员,每年一到春季,自己就开始忙了,“每天6点起床,扛着树苗,拿起铁锹,带点干粮就出门植树造林去了,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就跟干部‘上班’一样。”而这个“班”一上就是63年,而且,他从未打算过“退休”。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用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60多年来,李洪占这样说,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正因为如此,他的脚步踏遍了周边的山山沟沟,乡里有几道山梁,有几条沟壑,甚至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都非常清楚。“种树可是个技术活!”60多年的摸索中,李洪占早已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植树专家。
“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就跟人穿衣服一样,大山也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我这心里真是舒坦啊。”李洪占感到由衷的开心。
如今,昔日荒山早已披上了绿装,但李洪占的脚步还没有停止。在近几年村里的植树造林活动中,李洪占每次都会被邀请去进行指导,植树过程中的挖坑深度、埋土厚度、如何填土、如何浇水等步骤都有着很大的学问,经过他指导后种下的树成活率都很高。
春天育苗,夏天种树,秋天补栽,冬天防火,李洪占用他的两条“泥腿子”一遍遍丈量着家乡的山野。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60多年间,在他的带领下后湾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责任田、承包地、防风林、渠道边,想办法种上了柳树、松柏、杨树、云杉、沙棘等林木。如今,他种的树中,有的长到了几十米高,很多树已经可以当梁当柱了。
去年年底因易地搬迁项目,后湾村搬迁到了条件优越的塘川镇,原本以为老人可以歇歇了,可没想到他已经规划出了自己种树的新路线。“以前是从山上往山下种,搬下去以后,我就從山下往山上种。”李洪占信心满满地规划着。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