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专注一把刷子
2019-09-10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昌东工业园内的“魅丝蔻”大厦人来人往,工人们正在车间制作化妆刷,85后姑娘杨洋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前往5楼查看新产品研发进度及生产计划。杨洋的创业团队只干一件事——做刷子。“未来我们仍会专注于化妆刷,将它做到极致。”“专注”一词,被杨洋反复提及。不过,刚创业时团队走了很多弯路,但在一年内转换方向找准了赛道。
创业:“百万订单”梦碎
2009年,大三学生杨洋就展现了出色的销售能力,不仅卖过棉被、手机卡、收听机,还利用暑假到外地招生,再没向家里要过学费和生活费。
大学毕业时,她和同学4人凑了2万元,在南昌市迎宾大道租了一间70平方米的民房,摆上4台电脑,怀揣着“给我一根网线,就能撼动整个世界”的梦想,从零开始做起了跨境电商。
创业初期,订单数量极少,4个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圣诞用品、万圣节面具、宠物用品、定制POLO衫、毛笔……团队没有主营的产品,更没有库存,往往什么好卖就卖什么,排除各种成本费和生活支出,收入所剩无几。
创业的第62天,工作的出租屋外响起了第一次敲门声,来的不是客户,而是房东。一位合伙人打了退堂鼓,提出退股要求。无奈之下,3位创始人写下一张5万元欠条交给对方,买下25%的原始股。
国外一家公司通过电商平台找到他们,对100万张吊床进行询价。那时团队经验不足,把这次询问当成了正式的订单,二话不说,发动所有人在南昌的街头寻找可供批发吊床的商家,终于在街边遇到了一个挑担子卖吊床的叫卖者。艰难地说服了对方,让他带动村里的人做手工吊床时才发现,那家外国公司早没了回应。
反思:选定“专攻”
“百万订单”的梦碎,给了团队一记当头棒喝,几位年轻人决定去南昌市洪城大市场寻找商机。一家专卖拉链头的商铺意外地引起了他们注意。这家商铺规模不大,门口却排起了长队,经销商们都排队等提货,“生意特别好”。
店铺里只卖拉链头这一种产品,款式各异、琳琅满目。小小的拉链头都有这么多人排队,国外的需求量会不会更大?如果和老板合作,或许可以赚一笔。表明意图后,老板毫不讳言:“你们什么都卖,产品不集中,肯定什么都卖不好。”
被拒绝成为这家店的经销商后,几位合伙人反思,“经营范围太多太杂,也没什么起色,专注一项或许会有转机。”就这样,团队仔细考量排除所有备选项,决定“专攻”当时“赛道窄”却“潜力大”的化妆刷。2010年他们重新装修店铺,从此,店铺里的产品只有化妆刷。最初团队没有太强的品牌意识,也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工厂,产品仅满足于“模仿”,依靠代工厂贴牌生产。2011年,团队迎来了第一笔大订单,来自巴西的客户要订价值20万元的化妆刷,由于没有自己的工厂,交货周期和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客户收到货后,不仅退了三分之二的货,还给了差评。
研发:技术“嫁接”
终于,代工厂的生产模式被这笔20万元的订单“敲醒”。痛定思痛,团队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有自己的工厂”。
2012年,3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将他们的第一家工厂设在了进贤县文港镇。他们创新思路、就地取材,请来当地制作毛笔的师傅,将文港镇毛笔的制作工艺改良“嫁接”到化妆刷的生产制作中,成功自主研发出第一支化妆刷。
“一支小小的化妆刷看似不起眼,实则要经过筛毛、称毛、梳毛、墩毛等大大小小26道工序,层层严苛。”杨洋介绍,团队对刷子品质要求极高,一支化妆刷从生产到销售,需要45天时间,最少也得一个月,生产周期长。从口管、木杆到刷毛的选材、定制,再将其一一组装,修改毛型等细节之处,处处见匠心。
仅化妆刷刷毛的选择,杨洋团队就做了千百次尝试。选材时既要考虑质量,也不能忽略成本,从最早选用的国产纤维毛,到德国、日本的进口纤维毛,挑选、筛除到最后敲定材料,费了不少工夫。化妆刷的毛型多达100余种,光墩毛这一步就要求师傅手工调整毛型,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做完的化妆刷型必须各个角度都饱满漂亮才算合格。
自主设计研发带来了高质量的产品,有了好的口碑,公司订单数量井喷式增长。如今,“魅丝蔻”品牌在江西省内已有200余家線下销售点,每天有超过10万支化妆刷源源不断地从南昌销往美、英、法、俄、韩、日等65个国家,年销售额超2亿元。
(摘自《中国青年报》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