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遗”唱曲子的校本开发与实践

2019-09-10贾新萍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

贾新萍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希望能够把一些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手工技艺等等,结合民间风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活动,结合传统的艺术形式,并求新、求变,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本开发和实践方面的关键点。唱曲子是使用建瓯方言所演唱的,具备完整形态的曲艺品种,在建瓯、政和、松溪、南平等地流行了几百年。2009年,“建瓯唱曲子”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希望能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唱曲子的校本开发和实践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唱曲子;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291-01

前言:校本教程在中国的研发及使用已经具备有20多年的历史,探讨建瓯当地千年来的唱曲子历史,结合其口头演唱和传统的艺术表达经验,并将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很好地展开,就可以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紧密呼应。

1.建瓯唱曲子的具体内涵以及其研究背景

建甄唱曲子是使用建甄话所演唱的一种特殊的曲艺形式,在被福建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建瓯唱曲子实际上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年间,距今约1400多年。建瓯唱曲子的艺人往往为盲人,由于其无依无靠,因此,以沿街说唱和乞讨为主,伴奏的乐器方便携带。盲人内心清静,因此,演唱的曲风韵味十足。在建欧当地,纯正的唱曲子慢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无论是在戏园子还是红自喜事上,总是会邀请曲艺艺人到家里唱上几首,一般来说常常演唱的曲目有:《薛仁贵征东》《二度梅》《百美图》等十几出。

研究建瓯唱曲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是古代人民遗留给后人非常宝贵的财富和习俗宝藏,在保护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独特的民间习俗,在保护非物质遗产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弘扬其唱曲子的唱腔及精神,具有培养学生独特的地缘自豪感、提升其多样化的地方特色价值观念、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

2.非物质文化遗产唱曲子校本开发和实践的过程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唱曲子的发展,人们发现建瓯唱曲子吸收了地方戏、山歌和儿歌等多种多样的民间曲调精华,在其说唱的过程中结合大量的俗语,有助于教育和艺术发展的促进。与此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学习过程,也可以彰显优秀育人理念和实践基础的结合。

2.1 合理的调查方法集中进行校本教材的准备和筹划

通过大量的谈话、座谈、调研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唱曲子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在结合课堂感受基础之上,不断的调节整合策略、概括规律。由于唱曲子是多年来所形成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因此,要考虑到现在学生对于唱曲子接受的程度以及接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献资料加强对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在参与唱曲的过程中理性思考之后,明确学习方法,对于校本教材的整理提供理论基础。要考虑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瓯唱曲子,有很多新编的唱本和曲目,如:《全城之母》、《杨明劝妻》,在宣扬中国传统美德和正确价值观、品德观念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还有宣扬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我是小人物》、《十九大光辉照乡村》等,讲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路程。校本教材的编撰应该考虑到新时代的建瓯唱曲子的新风貌,记录、分析、反思、改进,不断的创新。

2.2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课程及活动案例剖析问题

在教学活动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于唱曲子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接受態度,在参与学习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为唱曲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明确学生在学校唱曲子中存在的问题,在参与、表现、细致观察和分析过程中,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唱曲子这一民间风俗之间结合性的研究。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课程及活动方案之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收集、学习非遗项目的文献资料,加深对主体参与的理性思考,了解研究现状,吸收成功经验,明确研究方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唱曲子这一独特的民间风俗,规划的教学手段,调动多元化的资源,积极的分析其曲目特点,归纳总结成校本教材的基本素材。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发现、思考非遗“唱曲子”教学中存在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3 组织案例教学法,反思唱曲子教学校本教材的不足并予以改进

由于建瓯唱曲子吸收了地方戏、山歌、儿歌等民间曲调的精华,在说唱中加俗语和侄语,因此,具有极高的语言学习研究价值。建瓯唱曲子多以劝人为善,宣传伦理道德为主,如《夫妻劝》《和睦劝》《山水劝》等等,对弘扬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起着促进作用。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培训,提高学生专项表演技能,组织学生对于校本教材的案例教学及学习模式,激励学生去体验生活,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通过传承人的讲演和学生的表演,探讨“唱曲子”的发展现状,献计献策,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

由于建瓯唱曲子分为单人演唱和多人同演的形式,以说唱为主,除了打击乐以外,不需要其它的乐器,但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打击乐器也有所不同。在旧社会没有盲文的情况下,唱曲子作为盲人说唱,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具有独特闽北特色,形成独一无二的唱曲子表演形式。在反思唱曲子教学校本教材的不足之处、并予以积极改进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反思和校本教材的不断优化,保留建瓯唱曲子的历史传承精华。

3.结语

在建欧当地的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借助独特的地缘优势、展现民族文化特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在传承唱曲子曲风和曲艺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介人当地学生教育,尊重和保护文化特色的习惯。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素养培养提出新的意见,促进其身心发展和发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方方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鉴赏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WL 11唱曲子”的教育意义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余锡海.同根同祖两弟兄——大湖曲子戏与岳西高腔[J].大众文艺,2014(14):183.

[2]陈小冬.华亭曲子戏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科研基地专项课题Fjjgzrz18-42研究论文。

猜你喜欢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