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涉外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

2019-09-10文莹王晓梅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

文莹 王晓梅

【摘 要】 作为衡量旅游强省的重要指标,入境游不仅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树立国际形象、传播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在新时代愈发凸显。根据贵州入境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分布和发展趋势,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区域化、国际化、专业化、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是贵州省入境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涉外旅游人才;需求现状;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5-0060-03

贵州省生态良好,文化多彩,素有“天然氧吧”和“文化千岛”之美誉。近年来,在贵州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省旅游业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井喷式”发展。据《贵州省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显示,2017年,贵州省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44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7.43亿人次,入境游客126.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716.81亿元,较上年增长41.6%。

一、贵州省涉外旅游人才需求现状

所谓涉外旅游人才,主要指从事入境游市场开拓的旅游人才、入境导游和出境领队等。据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贵州省持有导游资格证者10818人,其中普通话导游10356人,外语语种导游462人,外语语种导游在全省导游人数中所占比例仅为4.27%。从语种分布看,英语导游374人,日语导游51人,法语导游23人,德语导游6人,泰语导游6人,俄语导游2人。无论从人才总量还是语种分布来看,现有的涉外旅游人才储备无疑很难满足我省入境游市场的发展需求。

涉外旅游人才肩负着树立国际形象、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夯实民间友好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旅游管理与接待服务知识,还需具备扎实的外语技能以及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贵州省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据笔者调查,截至2017年,我省开展旅游人才培养的学校共64所。其中,本科院校18所,专科(含高职)院校26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从学校构成来看,旅游人才培养形成了涵盖硕士、本科、专科(含高职)、中职的相对完善的培养体系。但是,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旅游院校的数量明显偏少(见图1),在校生数量也远远低于周边省份。尤其是高职、中职学校的数量,明显低于云南、四川和重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程度相对较低,要想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加强我省旅游院校的建设,切实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就涉外旅游人才培养而言,贵州省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各高校外语类专业和旅游管理类专业。除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等几所地处省会的大学外,分布于各主要旅游城市的大学,如凯里学院、安顺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也把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結合,均把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作为各自的特色发展方向,可以说,贵州省涉外旅游人才培养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从涉外旅游人才的语种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两种语言上,个别学校开展了法语、俄语等语种的教学。

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看,旅游管理类专业多以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素养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资源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而外语类专业则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广博的人文素养,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外事、经贸、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开设的与旅游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导游学概论、导游实务、导游情境教学、饭店管理、会展旅游等。旅游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外语、外语类专业重外语轻理论的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由于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纷纷与周边景点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此外,各高校还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涉外旅游人才的方式,如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与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和蒙比丽埃大学建立起合作培养旅游管理本科双学士学位的“3+1”模式、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San Jose大学旅游管理系、夏威夷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香港旅游发展局等签订了人才交流、研究、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建立起政府、旅游组织及高校联合培养涉外旅游人才的模式。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则开设了英语导游专业,并与奥凯航空公司及北京慧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学生。

三、贵州省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我省各主要高校在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诸多有效探索,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新形势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高层次旅游院校数量相对较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区域化、国际化、专业化、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如上所述,贵州省旅游院校较周边省份数量相对较少,能够开展高层次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院校更是凤毛麟角。另外,从相关院校的专业构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看,与涉外旅游人才的能力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使用外语介绍地方民族文化的能力、针对主要入境游对象国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等,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结合入境游发展需求和涉外旅游人才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第二,“双师型”师资队伍比例偏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增强。

涉外旅游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师亦多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完全没有或长期脱离旅游一线工作的教师较多。尽管各高校都在倡导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但由于种种原因,现状并不理想,从而导致相关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如何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化程度也是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亟需加强多语种旅游类教材的编写。

教材建设是搞好专业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就贵州省而言,迄今仅出版过日语版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系列教材,但是,作为通用语种的英语类系列教材尚未出现,零星出版的民族风情类外语书籍亦错误频出,可以说,教材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亟需加强多语种旅游类教材的编写,规范相关景点、民族文化以及公示语的外语表达。

第四,小语种旅游人才培养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省入境游发展需求。

根据《贵州省国际旅游发展简况》的统计,韩国、美国、日本、法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德国、俄罗斯为我省入境游的主要客源国,紧随其后的则是与贵州山同脉、水同源、文化相亲、风俗相近的东盟国家。从贵州几所主要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看,目前仅能培养英语、日语、法语和俄语人才,韩语、德语、泰语、缅甸语等小语种专业尚不具备。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培养如若没有解决,必将极大制约我省入境游的发展。

四、贵州省涉外旅游人才培养对策

以上对贵州省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于把旅游产业发展置于战略支柱产业地位的贵州而言,准确把握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吸收旅游强国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经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和建立适应我省省情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促进我省入境游稳步发展的紧要课题。为此,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实现涉外旅游人才培養工作的整体推进。

旅游管理部门应与教育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做好我省旅游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规划,结合新时代贵州旅游发展的人才需求,将涉外旅游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优化旅游院校的网点布局,明确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强化配套措施,加大培养力度,确保涉外旅游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凸显办学特色,避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积极探索多元化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优化师资队伍

旅游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1)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的方式,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类专业的师资;2)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到旅行行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3)选派合适的教师到国外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对比可以发现,我省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与国外高校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较国外高校明显不足,亟需结合涉外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之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相结合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结合文化传播的需求,适当增加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方面的拓展知识课程;结合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需求,加强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涉外旅游教材的建设,如编写多语种涉外旅游案例库、涉外旅游实务教程以及音频、视频教材等,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资参考的优秀教材和教育资源。

第四,突出东盟小语种建设,培养熟悉东盟国家文化的涉外旅游人才。

贵州省紧靠中南半岛,自2008年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办以来,我省与东盟国家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因此,加强东南亚小语种建设,培养深谙东盟国家民族文化的涉外旅游人才,应成为我省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这一方面可以拓宽我省在东盟国家的入境游客源市场,提振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推动贵州与东盟国家的民间友好,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永红.区域因素制约下的贵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崛起障碍及突破[J].贵州民族研究,2014(3):137-14.

[2]胡佩瑶,王晓梅.中日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47-49.

[3]凌强.日本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措施与成效[J].日本问题研究,2008(1):23-27.

[4]唐静,宋章海.对贵州省入境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33):93-94.

[5]张侨,盛颐.用人单位对旅游人才能力的需求特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3):31-34.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管制员班组资源管理分析
关于大学生专业兴趣的现状思考和培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