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
2019-09-10张国祥
【摘要】中学英语和小学英语在难度和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中学后无所适从,学习英语出现困难。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切实重视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本文分析了衔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总结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作者简介】张国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育才小学。
引言
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衔接问题,影响了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让学生和家长有很多不解。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多个方面着手,总结提高中小英语衔接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中小学英语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观念与学生需求不符。小学英语内容简单,词汇和语法、句子等难度较低,教学以培养学生基础为主;而中学英语学习内容显著增多,难度也显著加大,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单词和语法等知识,特别是中长篇英文文章的阅读更是学生非常头痛的事。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具来让英语知识变得简单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方面,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让学生难以接受。进入中学后,教师急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
2.中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生活化的英语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果教师能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将英语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完善的英语知识网络,进而提高使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听说能力的综合培养。刚进入中学时,学生想要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不做好衔接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成绩逐渐下降,最终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教学评价的方法不科学。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能只看学生成绩。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平时掌握词汇的情况,或者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做到认真听讲、主动发言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如果一味以成绩为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快就会失去信心,这样也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针对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1.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中小学教材难度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编排不够科学,没有结合当前学生认知能力进行修订;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不断研究教材,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新知识,让学生能够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例如在“Homework”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英语字母,然后一起唱一首简单的英文歌曲,这时课堂氛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单词来描述一下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表达的语法、句式等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方式的衔接。中学英语的内容和难度都和小学英语有明显差异,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就会寸步难行。因此,教师要注意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提前适应中学教学方式。例如在“At the shop”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角色扮演游戏,有的学生扮演售货员,有的学生扮演消费者,有的学生扮演理货员等,让学生们共同进行问价格、比价格的对话。游戏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并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记住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单词,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初中要记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而课堂教学往往是缺乏活力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需求灵活转变教学方式,例如采取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英语知识。例如在“In the bedroom”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随意做动作,如坐在椅子上、吃东西等,然后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回答他们在做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练习刚刚学习的英语时态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結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衔接教学,并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衔接教学质量,减少中小学英语差异较大给学生带来的困扰,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芳冬.衔接有道教学有效——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J].散文百家:下,2017(9).
[2]穆建梅,王妮.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做法[J].中学生英语,2018(12).
[3]于爱莲,袁蓓.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衔接探究[J].新西部,2018,No.445(18):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