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知对儿童二语习得的影响
2019-09-10刘璟多
刘璟多
【摘要】英语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受一定负迁移影响的实践。对实践成果的急功近利,是目前外语教学大环境下的一个不理想状态。教师对认知语言学理解缺失,造成了依靠单一传统的测试结果来找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片面解决问题的模式。本文旨在立足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探讨文化输入对外语教学活动有哪些正向引导。
【关键词】文化交际;外语习得;认知识解
【作者简介】劉璟多,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
皮亚杰将少儿认知发展划分为四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阶段,只是发展速度不同。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郑新民指出,认知贯穿于整个发展阶段,但只有当学习者达到第四阶段才能真正进行抽象思维,学习语法及其抽象规则。所以强调认知语言学中的感知,体验,模仿的习惯过程符合儿童二语习得心理特点,有利于激活,开发,利用其语言习得潜能。
不同语言间的语法结构异大于同。但走出句子层面以后,各民族文化间则同大于异。意即不同民族在语篇语用与社会方面同大于异,所以跨文化交际才得以可能。词语具有补充和延伸的价值,是文化积淀的积淀,是反映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在语言功能中,词汇比语法更重要。在特定语境下,通过对词汇的认知可以创造联想氛围。
这种联想是依据事物间外部表象或内部本质得到类似点而进行比较的复杂心理过程。每一个词的形象性不论是在认知语言学中还是在社会语言学中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不同语言切换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异质性无疑有助于目的语话语语言的形成和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因为文化的带入,差异性系统的语言才可以从词汇层面开始进行学习的第一步:模仿。
外语是习得?还是学习?至今我国英语教育都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答案。我国儿童外语习得的一个不理想现状就是,大部分教授者对认知语言系统的模糊理解或者非系统性的学习掌握,导致语境,语料等素材拼凑出真实性缺乏的语言环境。所谓的真实性缺乏,凸显在文化缺链对外语输入的过程制造的障碍上。两种语言系统差异越大,习得中出现的冲突就越多。部分英语课堂中甚至出现将中国文化强行植入英语教学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交际有效性,破坏了学习者对外语的语言认知识解。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情景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映射关系。一个情景可以用不同方式“识解”,编码情景的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概念化,即语言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识解方式。因此,认知语言的环境差别影响着儿童对语码的获取,也可以归根为文化认知差异影响语言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应放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过程培养上。在有文化意义的场合中,能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恰当的语句,判断哪些语言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要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儿童语言习得潜能在文化可取的外语大环境下才能得以激活和发挥(见图一)。
文化缺失→语言认知模糊→真实性缺乏
↑ ↓
习得失败←感知模仿失败←假性语言环境
(图一)
虽然在少儿认知发展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第四阶段,文化可以教授,但尊重并效仿某种文化常模这一存在个人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却不能通过教授获取。任何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必定会尊重文化这个概念,体验文化,实现外语习得目标。因此文化从二语习得的第一步就要开始渗透交融,即文化渗透进感知,体验,模仿这一习惯过程,打破我国儿童只能学习外语不能自然习得外语的现状,建立起真实有效的外语学习环境,将外语学习从真正意义上转向到二语习得当中去。
参考文献:
[1]郑新民.文化可教否?应该教谁的文化?[J].外语电化教学,2010 (132).
[2]皮亚杰著,姜志辉译.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毛荣贵,廖晟.译心译意——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左迎春.文化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文旭.认知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一[J].当代外语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