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2019-09-10苏建生
苏建生
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偏头痛治疗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通过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讨论中医内科治疗在治疗偏头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中医内科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体会
偏头痛多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时经常伴有呕吐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头痛疾病。偏头痛患者以女性居多,就目前总体患者数量来看,女性患者约是男性患者的3—4倍,且多发于青春期。由于偏头痛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症状,因此,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的头痛症状。[1]随着临床实验的增加,中医内科治疗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而且还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文通过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在偏头痛治疗中的效果,从而获得有效的数据和结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偏头痛治疗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56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38.52±3.25)岁,病程1周—12年,平均病程(3.12±2.05)年。对这94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风阳上扰型有15例,瘀阻脑络型有38例,肝郁气滞型有31例,肝肾阴虚型有10例。[2]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使用西比灵进行口服,每次5.0毫克,连续用药七周。
1.2.2观察组
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患病类型采取差异性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风阳上扰型治疗方法: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为平肝潜阳和熄风通络,可给予患者天麻钩藤汤。药方主要为僵蚕10g、佛手片10g、炒桅子9g、珍珠母30g、生白芍5g、石决明30g、天麻10g、川牛膝10g、全蝎末5g、生牡蛎30g、钩藤10g和麦芽30g。如患者出现痰浊和口苦现象,可加胆南星、石菖蒲和白芥子。
(2)瘀阻脑络型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主要是益气活血通络,可让患者服用血府逐瘀汤。药方为生龙骨30g、佛手10g、川牛膝10g、葛根30g、红花5g、生牡蛎30g、桃仁10g、酒洗地龙10g、丹参30g、赤芍10g、川芎10g。如患者神疲气少,可在药方中加黄芪;如患者出现烦躁和眼胀现象,可在药方中加大麻和钩藤。
(3)肝郁气滞型治疗方法: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是疏肝解郁和理气止痛,可给予患者柴胡疏肝散。药方主要为12g生白芍、白蒺藜10g、炒枳壳6g、珍珠母30g、川芎15g、柴胡10g、丹参15g、蝎末5g、郁金10g和醋元胡10g。如患者出现眩晕耳鸣症状,可在药方中加天麻和钩藤;如患者出现便秘和口苦咽干症状,可加黄芩和龙胆草。[3]
(4)肝肾阴虚型治疗方法: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为补益肝肾和滋阴养肝。药方主要为天麻10g、菊花10g、土茯苓25g、枸杞子15g、山药15g、丹皮10g、白蒺藜10g、熟地15g和山茱萸10g。如患者比较虚弱,可加川芎、白芍和当归。
1.3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进行3—4个疗程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控制:患者接受治疗后,偏头痛的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并未发生复发的现象。有效:经过药物治疗后偏头痛的程度下降了23%—55%,并为出现偏头痛的征兆。无效:经过药物治疗后偏头痛的程度下降不超过20%,头痛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4例患者接受3—4个疗程的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2.1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28例,占59.6%,有效17例,占36.2%,无效2例,占4.3%;对照组控制20例,占42.6%,有效22例,占46.8%,无效5例,占10.6%,临床总有效率为85.1%,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有一名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占2.1%,有一名患者出现神经功能反应,占2.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对照组有两名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占4.2%,有一名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占2.1%,有两名患者出现神经功能反应,占4.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5%,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的不良反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具有反复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一般来讲,对患有偏头痛的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是以缓解疼痛为主,由于偏头痛的患病因素较多,治疗时要针对发病原因的不同给予差异性治疗,以便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临床治疗经验来看,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大致可分以下几种:血管发生病变、头部神经受到挤压、感染、药物中毒等,一旦患上偏头痛,患者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随着临床实验的增加,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在对偏头痛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此同时,中医内科治疗采用的是中药制剂,其毒副作用较小,患者长期服用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能够对偏头痛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然而,由于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用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这就需要治疗医师要加强对中医内科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中医内科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颂.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92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
[2]倪进军,徐小娟.中医体质辨识理沦在偏头痛缓解期辨证治疗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2).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军海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