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保护好“少年的你”

2019-09-10杨剑兰

科教新报 2019年48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人格特质共情

杨剑兰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讲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引发了大众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话题的广泛讨论,令人不得不深思: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守护好“少年的你”?

 校园欺凌的成因非常复杂,它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人格特质等。其中,家庭成因是最基础、最深刻的一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原因在家庭。”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易导致孩子成为欺凌者或受欺凌者呢?

 采用宠溺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处处娇惯,做错事情不仅不批评,还纵容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绝对的自我中心,行事霸道,缺乏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成为欺凌者。

  所以,为人父母,除了要爱孩子,还要教会他具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这么做,能让孩子学会控制攻击冲动,用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友好相处。

 专制型的家长独断专行,要求孩子无条件接受一切命令,不允许孩子说“不”,强调高压控制和绝对服从。这种教养方式培养的孩子,通常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顺从忍气吞声,易成为受欺凌者;另一个是表面很乖,但内心叛逆、易被激怒、攻击性强,很可能发展为欺凌者。

 电影《少年的你》里,欺凌者魏莱冷血无情的眼神让观众不寒而栗。魏莱的父亲因为她复读一年没有跟她说话,是很典型的专制型家长,而母亲则是无原则包庇魏莱的犯错。一边专制,一边宠溺,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多表现出反社会的攻击行为。

 还有一种使用暴力手段的专制型教养,更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暴力的种子。很多欺凌他人的孩子,本身也有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孩子就能学会攻击行为。《少年的你》另一個欺凌者罗婷,便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校园欺凌者的典型。

 怎样的教养方式,能保护孩子免受欺凌?

 被欺凌的孩子多有这些相似的人格特质:怯懦胆小、自卑退缩、沉默少语、社交能力差等。孩子的性格特点,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互动中形成的。在关爱不足的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容易成为被欺凌者。

 民主型的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创造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同时也适当引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样利于培养孩子自信、勇敢、果断、善于与人交往、懂得保护自己的良好性格。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人格特质共情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雌蠼螋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