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2019-09-10周华明
周华明
摘要:美食,在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中一直占据一席之地,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美食类节目跳脱电视的单一传播方式,在竞争激烈的自媒体美食战场上拨得头筹,本文从内容生产、角色转换、程序并进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电视节目;新媒体;思路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在古人诗句中,美食向来是丰富而生动的。千年美食文化的孕育,也让吃变成了每日里的大事,吃什么、怎么吃成为了很多人的一日三问。
一、美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瓶颈
在“吃什么,怎么吃”的需求下,电视美食节目呈现井喷式增长。
1999年《天天饮食》开播,在此后的30年间,冒着烟火气的各色美食节目争相与观众见面,从早餐到宵夜,从新闻专题到纪录片,美食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跟着时代不断进行创新,但瓶颈也随之而来。
(一)选题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美食类电视节目从内容上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以做菜为主题的烹饪类。这类以北京卫视的《暖暖的味道》、山东卫视的《听得到的美食》等为代表,主要内容是邀请主厨现场烹制佳肴并教授做菜技巧。这类节目的内容多以食材、时节、感受为关键词,以此发散出每期的菜品定位。如,中央电视台的《味道》就是以时节为主线,每年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期间播出。
二是将美食穿插其中的综艺类。这类以浙江卫视的《十二道锋味》、湖南卫视的《向往的生活》等為代表,明星参加到综艺节目中,融入美食制作和品尝的元素,这类节目中,美食往往是点缀性的辅线。
三是以寻美食为主题的探店类。这类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消费主张》为代表,并在各地面频道开花,央视和卫视的节目多以城市做为主线,介绍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并推介当地特色美食。地面频道则多具体到店铺,比如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香香美食》、辽宁经济频道的《天生吃货》,都是每期介绍一家店面,推荐该店的主打菜品,这样的节目内容容易产生“撞车”现象。
(二)节目创作形式单一
由于美食节目的参与感较强,所以大多节目都是以主持人亲身品尝、体验为主。虽然《舌尖上的中国》开辟了美食记录片的形式,并取得了受众认可,但大量类似形式的出现,已经让唯美画面至上的美食拍摄形式成为常态,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豆瓣评分的不断下降,可窥一斑。无论是演播室节目还是外采节目,都让美食的表达和呈现单一、模式化。
(三)观众黏性差,创收能力薄弱
正是由于美食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的趋同性,观众忠诚度不高,而且难以吸引年轻化的消费群体。目前,美食节目的创收形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节目冠名,比如山东电视台影视频道的《你消费我买单》是由可口可乐公司冠名播出的。
二是店铺收费,比如山西电视台黄河频道的《小鹏吃货团》是通过向店铺收费,来实现软广告植入,但这种形式难以长期持续,因为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已经在挤占这一市场,很多商家更愿意在微信公号、抖音等平台进行定点广告投放。
二、美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对策
(一)在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不同分发平台进行差异化制作
无论传播渠道如何转换,优质内容永远是最大的竞争力。对于电视受众来说,美食节目的生产要倾向于生活服务类的慢节奏,而在短视频的其他平台,需要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美食公众号要以动图为主,着重于口感描述,为受众传递价格、位置等贴近性信息,这一点河南电视台的《香香美食》做法很成熟,除了将节目视频放在公众号外,还进行了动图制作,每篇文章都能达到上万的点击量,并且目标群体比较明晰,互动频繁。但在以视频类见长的快手、抖音等平台,电视美食节目竞争力较弱,这就需要对节目视频基于年轻用户进行重新编辑,遵循时尚化的编辑手法,区别于吃播和探店猎奇类的表达方式。
(二)编导、主持人要能够灵活转换角色,实现大小屏的差异传播
在抖音平台,美食是热门类别,不少大胃王、吃货主播等视频深入人心。比如,美食自媒体“浪胃仙”拥有2680万粉丝,而某从事美食类电视节目十年的主持人,在抖音上只有5万粉丝,这种巨大的流量差异,除了推手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只有电视思维是不够的,编导、主持人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
(三)将小程序、APP等与节目无缝衔接
在美食节目的创收上,可在新媒体端上持续发力,美食节目其实有强大的带货能力,但需要在便捷购买上下足功夫。在公众号上开通小程序,进行美食售卖,这对单靠优惠券等吸引用户的方式来说,更具长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