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窦娥冤》的人物塑造

2019-09-10张军

广告大观 2019年5期
关键词:窦娥冤关汉卿窦娥

摘要:“文学即人学”。大凡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有一个或几个塑造的很成功人物形象,他们大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艺术长廊里不朽的典型形象,甚至成为某些剧目的代名词,关汉卿的《窦娥冤》和里面的窦娥便如此。

关键词:人物塑造;关汉卿;窦娥;双重性格

“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刻画人物,塑造典型形象是戏剧的中心任务,离开人物形象塑造,即使故事情节再复杂离奇,场面再精美别致,也不可能称为一部好的作品。有些作品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编剧只顾编故事,造悬念,玩技巧,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作品,其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塑造的很成功的人物形象。甚至若干千年流传的经典剧目,其中的主要人物会独立于剧目之外形成戏剧艺术形象不朽的经典人物之林,他们仿佛活在我们精神生活之中永不离去,或成为该剧目的代名词。中国古典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其中的主要人物窦娥即是如此。提起《窦娥冤》就为窦娥的命运而嗟叹,而惋惜,而鸣不平。这正是伟大的古代戏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一剧中所塑造的窦娥这一平民女子形象的巨大成功。成功之处的关键在于窦娥的形象塑造,使用了“双重性格”塑造的手法。即“依顺、孝顺、善良”和“逆反、不屈、刚烈”性格特征的分别和对比在人物行动中的表现,使得窦娥这个“爱憎分明,柔逆交集”平民小女子产生了丰满、可信、可亲、可惜、难忘等令人难以言表,倾倒式的同情爱怜的审美情感反应。直到今天,人们生活中偶遇冤屈不快,常脱口而出“真比窦娥还冤”的口头禅,这就是戏剧人物塑造成功的地位和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所在。

窦娥是一个善良、依顺、孝顺的人。窦娥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二十岁便做了寡妇,小小的窦娥就尝尽了贫苦,她忍受着无边的苦难。显然她对着死水般的生活是哀怨的,但她把它归结为前世注定的,是典型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她在悲剧命运前从未想过改变现状,而是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窦娥的依顺还表现在她具有强烈的贞操观,这也是封建文化塑造的窦娥的性格,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窦娥极力克制人的自然本能要求,虽然她也曾有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娥是贞节观的自觉遵守者,也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窦娥身上有着高贵的品质,她善良,孝顺,对婆婆尽心服侍,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关汉卿在剧中也着力描述了这一点。当张驴儿父子逼迫窦娥和蔡婆婆两人成婚,窦娥劝婆婆她怕婆婆一时糊涂毁掉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也体现了她的孝道。在大堂上,昏庸的官员想将她屈打成招,但她并没有屈服,但當听说要打自己的婆婆时,窦娥马上招供:“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她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的骂名被处死刑,也不忍让婆婆受到伤害,可以看出窦娥的“至善”和“至孝”,就连最后被押赴刑场,窦娥都要绕道走,怕婆婆看到了伤心,最后窦娥父亲窦天章替自己平反后,窦娥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和自己相依为命,眼下无依无靠的婆婆。她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窦娥这种孝顺善良的好品质的确让人感动。然而这样一个善良,孝顺,集人世一切苦难于一身的人,本来是值得人同情的,却最终成为黑暗社会下被无辜摧残的牺牲品,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同时悲剧的力量使人震撼。

窦娥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的,但黑暗的现实却逼迫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张驴儿的逼迫并没有使窦娥屈服,她把希望寄托于官府,依然选择了“官休”,她对官府的期待是执法公正,能还自己公道和清白,但在这个黑暗时代,窦娥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官员个个贪赃枉法,昏庸无道,正如当值的官吏梼杌还明目张胆的说:“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他们不但不能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反而欺负弱小,鱼肉百姓,把百姓当做“贱虫”,他们奉行“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将窦娥打得是“一杖血,一层皮”,这时窦娥才清醒过来。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这段唱出了窦娥的心声,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议。她慷慨激昂痛斥天地日月,诅咒酷吏,这已经超出她对自身遭遇的感叹,而是对善恶对立、黑白不分的社会现实的怀疑和不满,对世俗观念里最为神圣权威的天地日月鬼神表示了抗议和否定。这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愚弄最深,也最善良的人民的觉醒。

“三桩誓言”是窦娥的“双重性格”对比的统一体现。窦娥要告监斩官:要一领净席。我有三件事,肯依,窦娥便死无怨。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落在地上,都飞在白练上者。若委实冤枉,如今是三伏天道,下尺瑞雪遮了窦娥尸首;这楚州亢旱三年!窦娥被冤屈而死的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是作品中最突出窦娥性格的情节,也是难得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奇迹之笔,这三桩誓言是作品第三折的重要部分,也是全剧的高潮。通过这一折戏剧冲突的发展,作品在广泛的揭露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集中在黑暗的吏治上。而三桩誓言又是高潮中的高潮,重点中的重点。窦娥用三桩誓言来诅咒这个黑暗的社会,把整个剧目推向高潮。三桩誓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对官府的幻想破灭后,她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愤然指责天和地,她愤怒的发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控诉。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鬼神也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窦娥对封建社会世俗观念中最公正无私的天、地、日、月都彻底的加于否定,实质上就是对现实,对现实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和封建秩序的控诉和抗议,它着力表现了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动地的力量。如果从反抗精神这个角度来分析窦娥的三桩誓言,但仅把三桩誓言的作用局限在这点上,是不全面的。窦娥的第三桩誓言是为了引起朝廷的重视,而她的父亲窦天章也正是因为这个地方亢旱三年,才被朝廷派来巡视的。引起朝廷的重视才能平反冤屈。窦娥她一方面反抗和否定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

窦娥悲剧的悲剧结局就在于她性格的二重性,她一方面接受命运的摆布又想挣脱命运的摆布,一方面她依靠官府和天,又控告官府和天,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始终被别人操控着自己的命运,总是依附于别人,她不懂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由于窦娥性格里有很多对立的方面,当这些矛盾发展和激化,便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正是由于窦娥性格的二重性,窦娥的人物形象才更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古往今来,能受到观众青睐的成功作品之所以销魂夺魄、久久难忘,无不例外都是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故中国传统戏剧的核心灵魂是写人,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通过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叙述感情发展来表现人物内在的变化过程,使作品更为生动、丰富、细致,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作品才能充满人情、人性,演出才显得真实可信,使艺术形象永留在观众心中。

作者简介:张军,(1976—),男,江苏南京人,汉,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团长,研究方向:戏剧实践与理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

猜你喜欢

窦娥冤关汉卿窦娥
窦娥冤
戏词救命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关汉卿》(节选)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关汉卿巧言脱险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