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俗,欢乐,共享中国年

2019-09-10周冰怡

广告大观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习俗民族

摘要:关于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趣味盎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虽有各异的春节习俗,却总融为同一种欢乐地中国情中。本文主要例举一些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以便帮助青少年儿童加深对春节的理解。

关键词:春节;传统习俗;民族

悠扬历史年味浓

刚敲出“春节”二字,嘴角便不经意间上扬了起来。春节,意味着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万物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各种传统习俗使春节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谚语中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的说法。腊月二十三日举行过灶祭后,人们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②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从二十七到二十九都是置办各种年货,春节期间一家人吃穿用度在这个时候早已准备好了。说到年三十,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在湖北一些农村,年夜饭可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吃的,哪个时间吃饭,取决于你姓啥。姓王的人家在早晨五点钟左右就开始吃团圆饭了;高姓的,大概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开饭;姓余的,在六点钟;而姓杨,就只能等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才能吃,中间饿肚子的话就要自己解决了。这年夜饭上的学问还真不少,桌上的“鱼”是拿来看的,不是吃的,它象征着“年年有余”、“富裕”。北方的年三十吃饺子,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发明“祛寒娇耳汤”,将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使因伤寒流行而冻烂耳朵的百姓得以治愈,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这一善举于是仿造“娇耳”的样子做成了今天的饺子。南方的年三十吃汤圆,汤圆,有团圆之意,它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到了大年初一,人们都打扮的精精神神,出门拜访亲朋好友。在笔者的记忆中,拜年的过程似乎特别的长,初一后的几天里,家人们会吃“转转饭”,每一家都会张罗好一桌美味丰盛的晚餐,这一圈下去真是应了那句打笑的话“每逢春节胖三斤”。当然,拜年中最开心的要数小孩子了,吃过晚饭后,长辈们总会把早就准备好了的红包送给孩子们。

民族风情年味香

在我国,根据民族的不同,各个民族又有着各式的庆祝活动,这里,笔者简单例举几个比较熟悉的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每年冬天还不到放寒假的時候,身边的藏族的朋友就会请假回去“过年”了,他们过年是按照藏藏历去推算的。在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这一点倒是与汉族除尘的风俗相似。除夕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驱邪降福,这叫——“跳神会”。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就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布依族也有相同的习俗,青年男女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欢乐的人们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广场上,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彝族称过年为“库史”。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在凉山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的,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过年弯弯猪脚是属于孩子的,孩子们还要各自带肉食集体去野餐。过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吃饱穿暖就有了如过年时的幸福感。“过年三天尽情地吃,没有吃错的道理。”过年是恭贺新禧、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丰衣足食、生活甜蜜美满的时刻。曾闻侗族同胞能歌善舞,尤其“芦笙会”最负盛名。在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中,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同胞的春节习俗与汉族传统习俗活动内容都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如喜庆吉祥、祈求福禄、驱邪避魔、拜祭祖宗等含义。

结语

春节是集中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激励和升华,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从汉族到少数民族的各种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春节都蕴含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李英儒编著:《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版,第19页。

[2]  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19-20页。

作者简介:周冰怡(1995.7.7),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四川师范大学2018级在读艺术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碎碎”平安(环球360°)
春到
MINORITY REPORT
龙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没有希望的民族
民族万花筒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