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井网的优化设计

2019-09-10鄢小明

石油研究 2019年5期

鄢小明

摘要: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井网设计需要与裂缝的发育方向相结合,并且严格控制储层压力,选择相应的井网类型,对于平行裂缝方向进行注水,垂直裂缝方向驱油处理,确保采油率。本文以目前注水开发井网的现状入手,从井网类型优化和井排距优化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井网的优化设计,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裂缝性储层;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井网设计

前言:

某油田的地质构造较为特殊,形成了东西走向的裂缝,具有典型的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特点,近几年来在储层开发时,选择了注水开发的方式,通过这几年的开发数据整理可以看出,目前的井网类型并不符合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的特点,其裂缝渗流情况较为严重,油井含水量较高,甚至是出现了水淹,注水开发的效果并不好,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情况,进行井网的优化设计。

1.注水开发井网的现状

某油田目前选择的为近等半径的类圆形反九点丛式井网,这一井网类型在该油田中的设计应用,经过了多方面的考虑。结合该油田的实际地形情况,选择了这一井网类型,符合油田的地形和地质特点,同时在井网建设时能够尽可能的节约成本,结合地形特点来制定出最为符合的注水井网类型。不过却忽视了其渗透率问题,导致水淹问题的出现。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主要是东西走向,在一些南北走向的油井中,注水效果并不明显,超过一半的南北走向油井没有起到预期的注水效果。油井中的含水量较高,注水过程中,水量上升速度较快,尤其是东西走向的油井,稳定时间并不长,符合裂缝方向,不过其他走向的裂缝后期产液量趋于稳定,就是产量的上升幅度较小,见效速度较慢,部分油井出现了水淹问题。尤其是南北走向的油井,由于其裂缝本身的发育问题,裂缝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联系,而且由于裂缝的鼓励存在,导致了期见效速度较慢,产量甚至有降低的趋势,影响到了最后油井开发的整体工作效益。同时,现有的井网类型尽管是符合该油田的实际地形特点,也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节约成本,但是也有着其弊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面积井网,注水效果还是集中在单井组中,在之后的井网完善和后续操作过程中,难度进一步加大,影响到了之后的井网调整工作。

2.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井网的类型优化设计

在该油田开发的初级阶段,对于油田储层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很难完全掌握油井状况,不够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对于储层的特点认知也更加深刻,掌握了裂缝的分布方向和范围,对于最初设计的井网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次选择的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综合其他油井的注水开采经验和井网设计经验,以及与油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选择了菱形反九点法进行井网最终的设计布置。提升油田的注水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油田最初的采油速度,同时也能够改变现有注水面积,让油井的产油速度更快,和之前的井网类型相比。可以根据实际的油井开采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以往的注水开发采油操作不断的修正现有的数据,根据数据的模拟可以看出,几种常见的井网设计类型都有着其有缺陷,井网密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注水开发效果并不同,相应的油井产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最终选择了菱形反九点井网类型。

结合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极易出现的水淹问题,避免注水开发井网设计和裂缝本身之间的冲突,在油田注水开采的过程中选择的全新的注水开发政策,进一步的改变液流方向。裂缝性油井采取封堵措施,调节现有的剖面,通过调节能够改变目前的油田状态,降低油井的含水量上升速度。对于孔隙性的油井,减缓注水速度,同时调整一些吸水布均匀的剖面,确保油井产量的稳定。对于一些储层较为薄弱的区域,极易出现水淹问题,做好剖面调节,降低油井的含水量,也能在其生产过程中保证油井的产量。

3.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井网的井排距优化设计

对于该油田井排距的处理,能够影响到井网设计效果,为了保证最佳的注水开发效果,以及确保油田开发产量。沿着油田的裂缝方向进行一些延伸,这样的井距设计能通过人工的方式来增加裂缝的长度,提高油田的产量,也能够让油田的产量更加稳定。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水淹的速度。缩小油田的排距,能够让侧向油井的注水开放更加有效率,最大限度的利用油田的地形特点,以及优化油田注水开发的相关参数。优化井排距设计,能更为合理的分担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压力,确保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初步分析得到:在井排距小于80m时,含水量上升速度较快,注水开发的效果不佳,并且很可能出现水淹问题;在井排距大于150m时,加密效果降低;在井排距小于150m,大于80m时,注水开发效果较好,油田的产量较高,并且产量保证在一个稳定的状况下,变化的频度较小。结合对该油田的裂缝分析以及后续的实际开采工作特点可以看出,井排距不能超过140m,并且在井网面积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对不同的井排距进行模拟验证,最终表明,井距在500m,井排距在140m时,其注水开发效果最佳。综合这一数据值,以及结合其他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油田的开采经验,以及井网分布操作,最终该油田选择了井排距140m,井距500m。

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选择的油田为典型的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现有的井网类型并不符合裂缝特点,导致了裂缝的含水量较高,并且在部分油井出出现了水淹情况,而南北走向的油井注水开发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优化井网设计,选择更为合理的井网类型,结合该油田的裂缝分布特点,对于平行裂缝注水处理,而对于垂直裂缝驱油处理,适当的增加油井之间的距离,降低井排距,然后结合实际油井开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樊建明,屈雪峰,王冲等.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02):115-128.

[2]全洪慧,朱玉双,张章.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合理注水开发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8,40(02):90-92+124.

[3]徐振华,刘鹏程,王文环,夏静,郝明强,彭缓缓.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不等缝长优化研究[J].現代地质,2017,31(03):6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