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美”的创造
2019-09-10张保华
张保华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否认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但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语文是培养学生识字、造句以及阅读、写作这些技能的学科,这句话自然不错,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指向的却并非只有这些能用“成绩”来量化的技能,促进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体验与情感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是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让语文课程充满“美”的表现与意境,有利于学生体会文字阅读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用契合的音乐创造意境美
用音乐作为课堂的导入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是最容易感染到人的一种艺术,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仅把音乐当做课堂导入的“工具”来用,更应该引导学生以艺术审美的态度去欣赏,让学生在极富意境的氛围中感受美。
教师在第一时间就想到用音乐艺术来丰富课堂的课文,《天路》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篇,因为这一篇本来就是著名歌手韩红演唱歌曲《天路》的歌词,让学生聆听这首歌曲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只是在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之前,我曾有过担心,就是不知道以学生现在的年龄和对音乐的喜好是否能接受这样偏民歌色彩的歌曲,我先引导学生去谈自己心目中的西藏、拉萨然后再去听这首歌,就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确实很好,因为悠远的曲调似乎也把他们带入了那个遥远、神秘的地方。大多数学生在静默的聆听中表情都带有一些向往与深思,有学生谈感受时还说到听到这个音乐自己就好像到了那个地方,在高山上远眺用铁路连通的一座座山一样。其实这样的感受也就说明学生已经从音乐的欣赏中感受到了一种意境美,在阅读文字之前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对学生的阅读期待程度与情感体会程度的加深都会有积极影响,当然,也不是说只有《天路》这样本身与音乐有紧密联系的课文可以这样,像《咏花》《三月桃花水》《海上日出》等文章也都可找到与之内容契合的音乐,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音乐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对学生之后的理解与感悟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二、用插图素材创造视觉美
如果说音乐艺术是通过对听觉的刺激来激起学生的联想,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那图画就是以创造视觉的冲击来直击学生的思维。视觉与听觉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所以有音乐美的创造,就不可忽略视觉美的冲击,就像教材中为大多数课文所配的插图也不是单纯为了好看,因为这些与内容相关的插图能够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以《海上日出》一课为例,教材的编写者在“打磨”课本内容的呈现时是用了很多心思的,这一课页面文字下所选用的是红色渐变的背景色,下方是一张日出的壮美图画,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张红日跳出云层的图画只怕比上方的文字会先进入视线之中,也更容易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在这个时候就需借图画对学生视觉的吸引力,顺势引导学生去欣赏画面所带来的美,教材中插画是静态的,我们还可以对其做一些延伸。比如,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来让学生感知动态的日出之美,登高临海,极目远眺,日出的壮观与美丽是足以让观赏者的视觉受到冲击、心灵感受到震撼。而当学生的思维已经“先入为主”地被画面创造的美感影响时,之后的文字阅读也就自然会更有画面感与代入感,也就更容易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在创作时所赋予文字的情感倾向,对文章的体会更为透彻。
三、用融情的诵读创造语音美
不管是音乐创造的意境美,还是插图素材創造的视觉美,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这两种方式的使用都可以说是用来“攻玉”的“他山之石”,能用音乐和插图来调动课堂气氛固然很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不可忽略文学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这种美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就有突出的体现。
以《三月桃花水》这一篇散文为例,这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节奏明快、语言流畅,用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这篇散文是非常适合以轻快的语气来诵读的,因为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流畅生动会逐渐将学生代入生机勃勃的春景之中,学生在其中所体会到的畅意舒情又会使得他们诵读时更具情感色彩,让诵读的声音在抑扬顿挫中极为美感。比如,开篇第一小段“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两个相连的问句,“小铃铛”和“明洁的丝绸”的生动比喻,一下子就先调动起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对这“声音”“光芒”充满好奇和期待,诵读的语气也随之有了变化,之后,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拟人,还有穿插其中的语气词以及结尾处的咏叹,几乎将自己对春天的期待与热爱表露得淋漓尽致,也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受感染,最终将这种感染在有意或无意中表现于声音。
在诵读中用语音语调来展现美的过程应该是语言美与文字美相互交汇、融合来体会这种美,对学生感知文学语言的魅力与接下来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四、用文字的内涵创造情感美
虽然音乐与图画为学生带来的美更为直观,诵读也在用声音诠释汉语以及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魅力,但这种美的创造,在带给学生不同美的体验之外,最终汇聚在一起直指的还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美,体验文字的情感美是语文学习中最后却极重要的一步,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升都不可或缺。
比如,闻一多先生所写的《七子之歌》,教材为学生展现的是七首之中的《澳门》和《香港》,这首《澳门》在澳门回归之时被谱曲成为纪录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当时被广为传唱。用契合的音乐素材与图片、视频素材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对于这篇课文来说并不困难,但音乐与图画渲染的气氛就作品思想内涵的展现而言还不够深刻,只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被调动起的情绪去阅读诗歌,在字句的分析中去理解澳门与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去感受作者在写下那一声声的“母亲”时所饱含的深情,让音乐与文字的集合、动态与静态的融汇、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课堂才会更生动、更有层次感。
唯有把握好课堂节奏,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才会由感官到思想更为深入,语文学习对学生自身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的提升产生的影响才会更为深远。
总而言之,一堂能让学生感触颇深的语文课是绝对不应该“照本宣科”的,要想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爱上语文、吃透文字,就必须给予他们去爱上所学内容的机会,在笔者看来,对“美”的创造就可以作为一种恰当的选择,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文字内容契合的音乐、插图等内容来调动情绪、获得美的体验,他们对文字意境的感知力以及阅读理解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丰镇黑山小学(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