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透过镜头的文化自信
2019-09-10邱汝泉
邱汝泉
行走、体验、发现,作为50后摄影师,我带着相机行走在武夷山水间30年不停歇,关注百姓生活、社会百态、民生发展,赏美景、品美食,体验摄影乐趣,探寻人文奥秘。我发现,武夷山这片生养我的神奇土地,有着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这里既能诞生朱子理学,也能孕育出著名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婉约歌词。
武夷山包括武夷山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其中风景区方圆60平方公里,人们称它为“奇秀甲东南”,其景色被概括为“三三九九”,“三三”指盘曲山中长约9公里的九曲溪,“九九”指的是夹崖森列的99岩。
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在九曲溪,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悬棺都列在九曲溪边。景区内还有遇林亭宋代瓷窑遗址、武夷宫等游览景点,极具人文价值。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当提起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武夷山脉,世人首先想起的,便是蜿蜒曲折、色如碧玉的九曲溪,与千姿百态、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但鲜有人知的是,武夷山的山水间,至今有着光彩依然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这里的儒学大家比肩孔孟,这里的文化底蕴不让泰山。
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还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历史上有过夏商、西汉和南宋等多次鼎盛时期,从3800多年前的神秘船棺,到2200多年前的汉代城市遗址,再到800多年前的理学家朱子,400年前的“万里茶道”等,纵跨三千多年时间长度、横跨宗教、政治、哲学学科广度,武夷山有着耀眼的文化遗产。
近20年前,武夷山成功地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这顶“双世遗”桂冠,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全票通过武夷山“双世遗”时对武夷山的评价,武夷山人如今依然如数家珍:“一处被保存了12个世纪多的极其美妙的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前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公园、11世纪的与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學者普遍认为:“史料记载,朱子理学不仅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而且远播海外,对世界哲学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南宋时期日本的官学、朝鲜李氏王朝的国学皆为朱子理学演化而来。”而且“朱子理学蕴含维护国家统一、崇尚人格塑造、追求格物致知、勤政爱民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等宝贵思想,既是中华文化的遗产,也是当今世界的普世真理。”
如今,每年仍有许多海外朱子理学的研究者前来武夷山瞻仰朝拜。
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地位,时时激发我的创作热情,镜头里的武夷山变得别有韵味,每张作品,都能解读出不同的故事和心情。
这里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和谐与共、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武夷文化自信的内核之一便是和谐。
武夷山市委书记马必钢说:武夷山的文化如此有底蕴,如此受世界的尊敬和认同,我们就要更自信一些,就要敢为人先,阔步向前。
武夷山文化的底子,既有朱子坚韧千年的灵魂,也有茶香萦绕万国的味道。事实上,无论你是否身临其境,武夷山横贯千年的文化自信始终傲立东南,光彩依旧。其茶香飄自唐宋,其孕育的武夷茶文化,凝结为人类的瑰宝。
武夷山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17世纪上半叶,武夷茶就经海上“丝绸之路”南下,跨海越洋,销往英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武夷茶还沿陆地“万里茶道”北上,翻山越岭,进入俄罗斯。武夷茶成了世界性饮品。
香茶留客,客来敬茶,这是武夷山的茶俗。无论山之巅、水之畔,进屋喝杯热茶,共闻茶香、行茶道、论茶事、交挚友,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种人情世故的和谐,既跨越了时空的障碍,也打破了人心的藩篱。比如儒、释、道三教,他们从古至今在武夷山相安共处,三教精英亲密无间,常相邀斗茶品茗。九曲溪畔的三教岩、水帘洞内的三教堂,恰恰是三教求同存异的历史象征,也是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无穷文化魅力的一个缩影。
许多文化曾盛极一时,被历史的长河,冲荡为残桓断壁,成为历史,而武夷山文化,却似乎未曾断裂,且颇为兴旺。以茶事来说,欧阳修曾赋诗“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芽。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记录北宋时期武夷山祭茶的盛典,而这一习俗在武夷山沿袭至今。
每逢惊蛰时节,春光明媚,武夷山人采茶、造茶期间,民间祭茶神活动不断。茶农盛装在茶山鸣金击鼓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诗意武夷山,其文化早与景色融为一体,如九曲十八弯的九曲溪,曲曲有遗址,弯弯有故事;壁立万仞的天游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传说。朱熹当年在九曲溪响声岩,面对清澈湍急的溪流,感慨光阴飞逝,挥笔留下字大如斗的摩崖石刻“逝者如斯”。整个武夷山类似石刻有450多处,其中朱熹题刻多达13方。这些题刻字体多样,字形有大小不一,篇幅有长短,既有“武夷第一峰”的赞美,也有“道南理窟”的思辨,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之一。
除了摩崖石刻外,武夷山的文化遗存,还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高僧名道的庙观等。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峰麓山巅。
学者吴邦才说:“若说西藏文化之美,在于虔诚与纯净;草原文化之美,在于潇洒与豪迈;那么武夷文化之美,在于和谐与静好。”
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仅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两岸,有记载的书院遗址就有35处。越来越多的武夷山人开始挖掘整理自己的文化。近年来,武夷书院文化的兴起,更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全民觉醒。
如今,在武夷山城区的文庙和一些社区图书馆,人们模仿当年书院教学的方式,不定期举办讲座。讲课老师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民俗专家,涉及的主题有朱子理学,也有茶文化、书法、琴艺等。
成为“双世遗”后近2 0年间,武夷山文化迎来复兴之机,一大批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自60年前,1959年公布第一次文物保护单位后,直到2014年总共公布过7批文物保护单位,从2014年后,几乎是一年一公布,武夷山先后对多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实施了保护工程,如今文物保护资金也较2014年翻了两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武夷山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个,各级文保单位75处,文物古迹591处。
武夷山市市长林旭阳说:“文化是武夷山的根,只有根深,才能葉茂。”“现在武夷山已经进入经济反哺文化的阶段,再穷也要挤出钱来做文化。”
2016年3月,武夷山市政府联合制定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建成4-5个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景区,实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利用、朱子文化品牌建设、“万里茶道”融入“一带一路”等九项工程,实现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亿元。
武夷山所在的南平市提出,未來发展文化产业要坚守“三不能”:不能重自然轻文化、不能重商业轻保护、不能破坏性保护。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文化自信是武夷山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我们要用心、用情去呵护、去擦亮武夷山’文化遗产’这张牌,让人们不仅读懂武夷山的风景之美,更能读懂武夷山的文化之韵。”
山回曲曲,水抱峰峰,曼妙山水,雨雪风霜,也许正是武夷山自然流淌的人情诗意,长久浸润了少年柳永的心,在成年后自然转化为婉约的柳词。
我徜徉在这山水间,遑论春夏秋冬,为记录拍摄独特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我常常伴着月光出发,攀爬高山,取摄妙境。素有“奇秀甲天下”美誉的武夷山,“三三”碧水(九曲溪),“六六”奇峰(三十六峰)构成的奇特大自然画廊,都是我执着的拍摄地。摄影是我的乐趣。
2008年南方冰灾,我到最寒冷的高山拍摄,用冻僵硬的双手,记录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养路工人、电力维护抢修工人的身影,我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抗冰灾先进工作者。
三十年来,我用镜头记录武夷山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街街巷巷而乐不知疲。我几乎走遍武夷山的每个角落,梯田、云海、古村落、劳作的老农、嬉戏的孩子都是我作品的主角。在光影雕琢下,让平凡的世界,变得美丽传神,让人能从中领略到武夷山透过镜头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我这个武夷山摄影者一辈子的一个文化心愿。
(:中国周刊201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