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 多元发展让学生在笑声中成长

2019-09-10王艳玲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团美育艺术

王艳玲

河南省新密市实验小学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笑声中成长”的办学理念,围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目标,坚持以艺促美,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陶情、以美促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坚持,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美育人、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

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确保经费

健全组织机制,扎实管理措施

为保障美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加大组织建设力度,成立了以校长刘海洲为组长,校级干部为成员,副校长宋雪花、郭伟平为主管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美育办公室,美育专干周慧杰兼任办公室主任,音乐组长魏丽娟、美术组长韩聪丽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组织、落实、指导校园美育工作的开展。

制度管理,有章可循。校长亲自组织教师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及郑州市、新密市美育工作会议精神,制订《新密市实验小学美育三年发展规划》,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并将所有科任教师的美育工作列入期末考核,与评先、评优挂钩。

常规管理,严格规范。学校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美育工作专题会议,对上学期美育工作进行总结,对本学期美育工作进行部署,明确美育工作目标要求。一方面抓教師的备课、上课,开发实施美育校本课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校外艺术社团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

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由学校教导主任负责美育教学的实施,严格执行国家艺术课程设置,有效推动美育工作的开展。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措施落实

学校设立美育工作专项经费,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合唱、舞蹈、古筝、书画、泥塑等专用活动室,投资20多万元添置了定音鼓、交响乐大鼓、圆号、钢琴、拉坯机、画架、合唱凳等艺术教育专用设备。学校还按照音乐厅的标准对学术报告厅进行了装修,为美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立美育课程体系,

开设校本美育课程

根据“1+X”快乐·幸福课程体系,学校从大美育观着眼,以美育综合课程为核心,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为主体,各个学科教学为保障,以班队活动、兴趣小组、大型文艺活动、节假日闲暇活动为推手,在学校环境、学校管理、人际关系、校风校纪等方面营造美育氛围,积极构建“五圈”美育课程体系。

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开足开齐艺术课程

学校严格执行课标规定、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1—2年级每周2节音乐课,2节美术课,其他年级每周音乐、美术课3节,艺术课程开课率达100%。每学年制订艺术课程教学计划,每周召开一次艺术学科教研会,定期开展艺术教学活动,评选艺术优质课,期末对艺术课程进行专项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

积极开发校本美育课程,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学校开发并实施了合唱、舞蹈、管乐、小提琴、民乐、古筝、戏曲、口风琴、软陶、泥塑、中国画、书法、儿童画、水粉画、创意手工、趣味果蔬、立体版画、十字绣等近30门美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坚持大美育观,全科体现美育

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原则的高度体现。学校坚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融合,将美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科体现美育,评选优质课、达标课、公开课等,强调“无美不优”。首先是课堂美,让学生在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中提高美的意识。其次是展示美,各个学科都坚持“课前三分钟才艺展示”,通过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展示活动,表现学生对美的感受。最后是设计美,学校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美育目标,每学期每位艺术教师都要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和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近五年来,学校艺术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学科教学竞赛活动获奖人数累计200人次以上。

探索艺术学科测评途径,引领教育教学方向

根据上级艺术测评指导意见及新课程标准关于艺术学科评价的建议,学校建立了艺术学科测评制度,以评价促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的期末定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在动态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把艺术学科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之中,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向美、审美、爱美、塑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面向全体,

积极开展美育活动

国学教育开启心智,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中华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学校开发实施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学生小学六年经典诵读内容进行规划,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大学》《中庸》《论语》,通过经典诵读等国学教学,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审美塑美能力,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结合国学诵读编排的手语舞也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课间活动,学生伴随着净化心灵的《三德歌》,集体做起优美舒缓的手语舞,达到了以德育美、以美育德、德美兼修的境界。

搭建平台,展示风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活动是美育普及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学校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先后组建了管弦乐队、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古筝社团等,相继开展了全校性的口风琴普及活动、硬笔书法普及活动,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合奏、课本剧、儿童剧、手语舞等群体性比赛活动,每年举行校园书画作品、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展览,举行校园合唱合奏、经典诵读比赛、书法作品比赛。每年元旦、六一,学校都要组织综合性校园艺术活动,进行艺术成果汇报演出。

目前学校比较有特色的社团有民乐、舞蹈、合唱、管乐、小提琴、古筝、泥塑、不织布、水墨画、儿童画、足球等,這些社团的活动既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艺术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名合唱队员说:“我参加了合唱队,在活动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美,更懂得了团结与合作。”学生的文艺节目多次在郑州市、新密市艺术节上获一等奖;2017年五一期间,学校的阳光管乐团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获得优秀乐团荣誉称号;学校小百灵合唱团参加河南省大河风音乐会演出并获得好评;学校小提琴合唱队参加河南省电视台比赛演出;学校连续三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校园文化艺术先进单位”……

艺术社团常态化,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

社团活动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是展示美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鼓励有特长的学生选择加入相应的社团,每周五下午是艺术社团固定的活动时间,社团活动的长期开展成就了教师,发展了学生,形成了特色,不断提升着师生的品味修养、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学校还大力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两样体育技能和一样艺术特长。一、二年级学习打击乐,为教材歌曲伴奏,三至六年级学习口风琴,要求每学期能熟练、准确地吹奏1~3首教材歌曲。

传承传统文化,

开发美育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新密市图书馆、新密市新华书店、青屏剧院、新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资源,组织开展校外美育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学校聘请河南省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石成担任学校豫剧社团的辅导教师,聘请中国小提琴协会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小提琴专业委员会会长苏达担任学校小提琴社团辅导教师,聘请河南省歌舞剧院国家二级演员王修文、李长明等担任学校管乐社团辅导教师,聘请郑州市音协秘书长、青年艺术家黄向宇担任学校民乐社团辅导教师。聘请省市艺术名家到学校开展艺术辅导或讲座,学校已经形成了制度,坚持了20多年。

营造环境,以美育美

学校美育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心灵陶冶。根据“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学校以“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国学经典教育”为切入点,从环境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视角出发,打造校园的景观之美、厅廊之美、教室之美,使师生沉浸于一种和谐、温暖、怡人的氛围之中。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级段分区、班级分片、小组分块”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努力烘托一种个性化强烈、清新、优雅的文化氛围,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家园,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展示美育活动开展的丰硕成果。

强化师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保障。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师的学习与提升,通过集体教研、专家引领、组织活动、社团汇报、课堂达标、基本功比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等各类赛事活动,使艺术教师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学校现有音乐专职教师9名,美术专职教师8名,他们有的擅长声乐,有的擅长舞蹈,还有的擅长书画,为提升其专业素养,学校每年都要选派艺术教师到郑州、北京、重庆、成都、杭州等地学习培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的成长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近年来学校在河南省、郑州市优质课、基本功、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辅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

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挑战,新密市实验小学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坚定美育之路,坚守美育特色,坚持以艺促美,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陶情、以美促劳,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社团美育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纸的艺术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社团少年
爆笑街头艺术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