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形象思维,借助图片让写话能力悄然生长
2019-09-10刘凤英
刘凤英
围绕着低年级写话,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当下很多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要么表述不清,要么缺乏基本的逻辑。这就需要教师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性思维的特点,运用鲜活的图画资源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引领学生在化难为易的过程中敢说、会说、爱说,助力学生写话能力的发展。
一、有序观察,让学生有话可写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直观化思维阶段,他们对于直观的画面总能产生独特的认知。但是纵观当下低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很多都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的。这与他们观察、感知事物的片面化、粗浅化、笼统化不无关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描述所观察的事物时,就应着重加强对观察顺序、观察维度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顺序性,有序而详实地把画面描述出来。
比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在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写话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描述出来。此时,教师可直接出示图片,组织学生找出课文中与插图相关的语句,再细致观察插图: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了解整幅画面的环境,然后将观察的视线聚焦在邓小平爷爷身上,逐步观察人物的整体动作,比如整个身体是怎样动作的,左手右手分别是在干什么,然后观察人物的双腿、最后落实到人物的面部表情上。指导观察的最后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其他人物,包括協助邓爷爷植树的小女孩和身后的工作人员。
这样的有序观察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把握画面的内容,也为学生后续的落笔写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维想象,让学生有话能写
对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进行指导后,学生就能巧妙、规范地表达出图片上的内容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表达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思维似乎已经被禁锢了,写话的内容常常是雷同的。事实上,这个阶段孩子的意识都被完全激活了,教师就应该努力点燃每个学生思想的火焰,并将这种火焰引入到写话实践过程中,用丰富的联想拓展画面的内容。
比如统编版二下《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以儿童化的语言展现了小虫子的生活。为了更形象、更客观地把课文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编者还精心绘制了一幅小虫子在草叶上嬉戏玩耍的图片。从教学的角度,这张图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用于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细致观察了图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从文本中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小虫子的生活展开想象。此时,学生的想象力被彻底激活,有人从课文中“小虫子在草叶上伸懒腰”想象到了伸懒腰的动作,有人从“用露水洗脸”“擦亮胡须”等动作想象到了小虫子在早晨活动的场景;还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了小虫子被屎壳郎撞伤时的样子,与螳螂搏斗的场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纵观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对教材中插图的运用经历了两个层面的思维递进:首先,是积极有效的观察,通过有序而细致的观察收集第一手的认知资料;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与文本、生活进行了紧密的联系,针对画面的内容展开了想象和拓展。这些都有效消除了学生在写话过程中无话可说、表达混乱的尴尬,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关键性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链接教材,让学生有话会写
语文教材一直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学生语言表达的范例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和表达素养的提升。为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想象,积累丰富的语言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展写话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合适的表达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价值,让学生真正有话可写,有话能写。
比如统编版教材二上《黄山奇石》一文就紧扣一个“奇”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最具有典型价值的奇石。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会向学生出示教材中的插图或从网络上收集来的图片,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介绍一种黄山的奇石。但从最终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模仿练笔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将教材内容与出示图片紧密关联起来。教师可以先选用课文中的一个典型语段,比如“猴子观海”,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梳理语段中的写作方法,包括源自细致观察的实写,以及在想象意识下的虚写。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将观察与想象融合,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达成虚实相生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学生学习课文的方向,真正为学生关键性能力的提升服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仅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更综合性运用了教材中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揣摩作者创作思路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指导就需要紧扣教材中课文和插图的内生资源,高度匹配低年级学生思维认知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去感知,在观察和想象的融通过程中切实推进关键性能力的有效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