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教作文,精教精学提质量
2019-09-10刘慧宇
刘慧宇
进入中年级,我有了新的困惑:写作应该怎么教?我发现很多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不是冗长无重点,就是高仿范文,结构清晰但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化的创造。无意间,我看到了《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这本书,在名师的教案中,我收获良多,在吴老先生的建议和点评中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吴忠豪老先生提出习作指导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作文学习掌握某种写作方法。但是写作课的时间有限,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哪些方法?又该如何去教呢?
一、精准定位,精选目标
在吴老先生给董尚元老师磨《我家还缺啥》一课时讲到教师要把握好“写什么”和“怎样写”的时间分配。教师往往会将选材方法和写作技巧穿插在同一节课中,吴老先生却这样讲:“写什么”是学生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一堂课教师设定的目标过多,贪多求全,会导致重点不够聚焦,只是蜻蜓点水般完成所有教学目标,从而影响重点目标的落实。在董老师的二稿中他删繁就简,紧紧围绕“怎么用一个具体事例把我家缺什么说清楚”这一重点展开教学。把握住一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来设计教学板块并做到环环相扣,重锤敲打,将本节课的重点目标反复操练,学生便轻松地掌握了“怎样写”的技巧。
再如费洁老师的《我的建议》一课,一稿把“把景色写具体”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将建议的格式作为次要目标去落实。这是基于四年级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学情而定的。而写好建议则必须把理由说充分,写具体。这样看来目标的设定显然不够精准,应该在充分说出理由的基础上将写出建议这类文章的独特性作为主要目标来落实。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年段的特点外,更应该紧紧围绕习作的独特性来考虑。要思考一篇习作主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去设计教学目标。
事实证明,一堂有效的习作课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写作方法,而在于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写作方法。学生的学会,关键不在于理解,而在于运用。要想让大部分学生牢牢掌握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反思自己的写作教学,尤其是写作指导的第一课时,常常有讲不完的内容,从选词到句式,从修辞到章法,从段落到结构,仔细回味,有种恨不能替学生写一篇下水文的感觉。但这样一来,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也不知道哪里是重点,所以,交上来的草稿也常常是稀里糊涂写了一大堆,没有重点。
但是,学生是不是听懂了写法就能在习作中自如运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多数中等及以下的學生是做不到的,那又该怎么办呢?
二、巧用例文,指导方法
在很多写作教学课上,教师经常会设计很多如同桌互说、推荐交流、师生评讲、范文引路等环节。乍一看指导十分细致,但一到学生的习作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习作中的事例很笼统,不会具体展开,写出的事情也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时灵活运用例文来帮助学生习得方法。在董尚元老师的二稿中,一位学生说到“我家缺少时间”时,教师发现孩子的选材独特,思维开阔,但缺少具体事例。于是教师恰到好处地出示例文,指导学生把理由说清楚,还建议学生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在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后,教师选择两篇学生习作投影出来,指导学生如何把发生的事情写清楚。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写作教学比抽象的方法学习要有效得多。再如费洁老师的《我的建议》一课中,教师在一稿中运用两篇例文来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而忽视了建议书的写法,在吴老点评后,教师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两篇范文,了解建议书的两种写法”。由此可见,例文怎么用、用多少、在什么时候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来确定,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例文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
我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将例文当成课文,精细地分析例文的结构,例文的角度,例文的用词,例文的修辞……恨不能把例文中的每个字都解析一遍,希望学生能理解写作的要求和写法。有因才有果,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学生写出来的习作都是范文的高仿品,缺少个性。过分剖析例文不但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写作的要求,还可能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习作本身就是学生思想的表达,学生经历的体现,学生想象力的迸发。例文只是茫茫夜空中的北极星,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但不应该是夜行者心中的归宿。
合起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此刻的我也是一名教写作的小学生,虽然听懂了吴老先生的方法,但是究竟能运用多少在自己的写作教学中,还是未知数,且学且思,优化教学内容,懂得取舍,精教深学,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高效的写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