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师傅
2019-09-10韩靖
韩靖
【师徒点击】
师 傅:杨银喜
徒 弟:崔付刚
职 业:酱菜制作
师徒关系:2年
北京南城的一处院子里,几百口酱菜缸整齐排列,杨银喜和崔付刚站在酱缸前讨论着酱菜制作时间和盐度。
杨银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事酱菜制作30多年,他从一个对酱菜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仅通过“一看、二闻、三尝”就能预判产品是否合格的行家里手、业内专家。
1978年出生的崔付刚是杨银喜的徒弟,家住北京市怀柔区,原本在六必居怀柔的一个工作区工作。两年前公司组织“师带徒”活动,他“舍近求远”,从北到南,几乎跨越了整个北京城拜师杨银喜。
1980年,年仅21岁的杨银喜子承父业从老家山西来到北京六必居酱园,开始了学艺生涯。
当年,父亲将他交代给酱园的师傅董志武,临走时只留下一句话,“学好手艺,把活儿干好”。杨银喜记住父亲的话,每天勤学苦练。
打耙是酱菜技师首先要掌握的技能,崔付刚第一次打耙时很不习惯,既费力气又不能把菜打匀。“溜着缸边下耙”,站在旁边的师傅一句提醒启发了崔付刚。杨银喜说:“这些小窍门也是我的师傅告诉我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传统酱菜的味道没有变,就是因为这些窍门的口口相传。”
打耙的频次直接影响着酱菜的色泽和味道,天气越是炎热,越要增加打耙的次数。最多的时候,200多口酱菜缸每天要打耙近万次。
剛来学艺的时候,崔付刚经验不足,在制作酱菜麻仁金丝时,本应该先把酱倒进缸里然后再放菜包,结果因为疏忽把工序颠倒,杨银喜看见后大发雷霆。
从那之后,崔付刚用心记录每种酱菜的制作流程,本该7点半上班,他提前半小时就站在了酱缸沿上开始打耙,一年多来技术快速提高。看到徒弟的进步,杨银喜很欣慰,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自己退休前能将传统酱菜制作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们。
院子里的酱缸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因为有了董志武、杨银喜、崔付刚这些传统酱菜技师的守护,才让这美味代代相传。酱菜虽然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小菜,但这美味的背后,却蕴含了一年四季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凝聚了几代酱菜制作技师精神和技术的传承。
【师徒点击】
师 傅:董守真
徒 弟:董道宏
职 业:园林绿化
师徒关系:17年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举办,展期162天。
在参与施工的园林工人中有一对师徒,大家都叫他们“大董小董”。“大董”名叫董守真,“小董”名叫董道宏,他们不仅是师徒还是叔侄。
2002年,18岁的董道宏在广东打工,但经历十分坎坷,他不仅没有赚到钱,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窘迫之中的董道宏想到了在北京做园林绿化工作的叔叔。在电话中,董守真对侄子说,“要不你来北京跟我干吧”。用叔叔给的路费买了一张北上的火车票,董道宏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园林技艺,一干就是十几年。
董守真和董道宏2016年进驻世园会园区,负责天田山区域的绿化工作,从树木的栽植、修剪再到养护,已经有3年的时间。
修剪是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既要让植物美观又要保证其成活,这就需要知识和经验相结合。
最开始做修剪的时候,董道宏都不敢下剪刀。“逢三去中,一长一短”,这是师傅教给他的口诀,意思是如果树枝有三杈就剪掉中间的一杈,如果有两杈就留下长的那杈。像这样的口诀还有很多,有的是师傅无意中说出来的,但董道宏都会记在心里,慢慢领悟。
今年35岁的董道宏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在电视里看到有关北京世园会的新闻会指着荧屏对孩子说,“爸爸就在这里上班”。
来世园会建设3年多,师徒二人看着园区从一片荒地到繁花似锦,自豪感油然而生。董道宏有个小心愿,那就是等到孩子放暑假,把家人接到北京参观世园会。
【师徒点击】
师 傅:刘更生
徒 弟:张云希
职 业:木匠
师徒关系:17年
在龙顺成工作室的原木仓库里,巨大的原木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独特的香气。师傅刘更生和徒弟张云希正在为一件家具挑选着木料,二人交谈的话语不多,举止却显得很默契。
今年54岁的刘更生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百年老店“龙顺成”的第五代传承人。
刘更生出生在北京天坛北门的鲁班胡同,据说当时北京城耍手艺的人都聚集在此,其中木匠居多,而刘更生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
1983年,18岁的刘更生接了父亲的班,来到龙顺成工作。在将近40年的从业生涯里,他潜心研究榫卯结构京作家具,并且练就了让古旧家具残件“起死回生”的绝活儿。
和刘更生一样,今年42岁的张云希的父亲也是一位木匠。2002年,张云希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进入龙顺成,到今年师徒二人已经共事了近20年。
在刘更生的桌子上摆放着几个榫卯结构的小玩具,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榫卯被称为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科学合理,其精髓也是匠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有一次,张云希参与到一个绣墩的制作,在做一个木销时,师傅刘更生发现了问题。木销纹理决定着家具的耐用程度,在这个结构中,横向纹路比纵向纹路的木销稳定性更强。
刘更生说:“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木销的纹理,但是从长远看一定会影响家具的质量。榫卯结构的精髓除了科学合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匠人需要有一种善于思考的工作态度。”
从此张云希明白,榫卯结构的精髓既在于匠,更在于心。
现在的刘更生每天到厂第一件事就是开班前会,除了布置工作外,他会特意去观察徒弟们的情绪,如果发现徒弟情绪不好,会主动与其谈心。
刘更生说:“作品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制作者的情绪会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所以一定保证徒弟们以积极的情绪去工作。”
刘更生心中有一个“1351计划”,即在第6代传承中培养30人的传承梯队,50人的技术骨干,1个代表性传承人。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发扬龙顺成家具制作的手艺,让自己制作的每一件家具都能成为“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