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月,内黄县的枣花又开了

2019-09-10袁超

中国工人 2019年5期
关键词:枣花枣树书屋

袁超

在枣花盛开的季节里,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枣乡盛名的河南内黄县,来看看枣树开花的样子,也来看看邵敬春。

敬春大姐个头不高,一头浓密的短发,两只不大的眼睛闪着亮光,透出精明与执著。她虽已退休,却一如既往地精神抖擞,一如既往地风风火火,人还没到跟前,爽朗的笑声和沙哑的大嗓门声就先传了过来:“人家都去洛阳看牡丹,你们却来内黄看枣花,真是稀罕啊。欢迎欢迎!”

嘴上說是来看枣花,其实我们更想知道,在枣花盛开的内黄县,邵敬春究竟施了什么样的“魔法”,建起了如今风靡全国的职工书屋。

在敬春大姐的陪同下,我们漫步在一望无际的枣林里。我不露声色地问她:“当初你怎么就想起创办职工书屋了?”

邵敬春手扶着一棵枣树,习惯地甩了一下散乱在眼前的短发回忆说,那是2006年“五一”前夕,她被特邀参加河南省党代会,会上提出了要努力提高职工素质的要求,她默默记在了心里。

提高素质就要读书。内黄县里的图书馆图书不多且借阅手续繁杂,距离职工太远,很不方便。一般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阅读怎么办?

随着邵敬春一趟趟穿过枣树林到各家企业和乡镇调研,她找到了解决办法—在企业、机关特别是工地项目部,整理出一两间闲置的屋子,或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场所,摆上几书架的书,就放在职工身边。小巧,灵活,伸手即可拿到,翻开就能阅读。至于名字,就叫“书屋”,有屋就有了家的感觉。

看得准,还要下手快。邵敬春立即北上找到中国工人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说:“请支持一下,我要在我们县建30个职工书屋,半年完成。”

彼时,中国工人出版社也正在探索围绕职工需求发展工会出版事业新路径。于是,两者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这事儿难度不小,先建10家试试 ”

“不,就30家。我保证。”邵敬春坚定地说。

就这样,邵敬春带上书架设计制作和图书管理等相关人员,一家一家地跑,现场确定场地和设计方案……2006年11月3日,全国首批30家职工书屋在河南内黄县如期落成。

从酝酿到完成,首批职工书屋的建成正好半年时间。就像是枣树从开花到结果,再到晒成枣干、加工、装袋、运送到客户手里一样。

邵敬春以风风火火的工作作风和狂热的工作激情名扬全国。虽然操着一口河南土话,但她那句“工会主席要有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子飞毛腿”,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如果说风靡全国的职工书屋起源于河南内黄县,主要发起人是邵敬春,可能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不相信。可这的确是事实。我亲历了书屋的起源、发展、推动、推广的全过程。2018年发布的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建设10年大事记里,清晰地记录着这段历史。

我们一行在后河乡一大片老枣树林前停下来。听敬春大姐说,这些枣树多数都有百年以上历史,约500年历史的枣树也不在少数。这几年县里正在帮助农户搞老枣树嫁接,引进新品种。

恰巧,一阵微风吹过,细碎的枣花随风飘洒。我从头上身上抓下一把落花,在手里仔细查看,心想,“枣花虽小,竟有五个花瓣呢”。

枣花的花朵那么小,小得使人不留心就难以察觉。但它一旦开放,便尽心竭力,引来蜜蜂无数。抬头时,再看看邵敬春,不知怎的就联想到了一起。

她不就是一朵普普通通的枣花吗?不娇不艳,不怨不怒,默默无闻地生长在碧绿的枣叶丛中,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奋力地开着自己的花,结着丰硕的果。

看着枣树下邵敬春兴致勃勃的劲头和她那透着坚韧与执著的眼睛,我似乎找到了此行的答案。

猜你喜欢

枣花枣树书屋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大树里的小书屋
在异乡
娘的枣花馍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枣树下的故事
枣花
枣花
枣花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