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名著应该这样读之《西游记》篇

2019-09-10陈文新

新晨 2019年5期
关键词:八戒悟空唐僧

陈文新

人生旅途的紧箍儿

《西游记》可以看作一部“记录”人成长经历的小说,作者借助于宗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由懵懂顽劣的童年向心智成熟的成年过渡的历程。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感受到的种种痛苦,皆源于头上那个象征着规范和责任的箍儿,而正是这个箍儿,使人在痛苦中逐渐摆脱了童年的荒谬与无知,走向了成熟。所谓“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说的就是人的成长与规范和责任之间的关系。

如来命观音菩萨到东土大唐寻找一个取经人,并嘱咐观音为取经人寻找几个得力的徒弟保护其西行。如来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观音道:

“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人我门来。”(第八回)

事实上,在唐僧的三个徒弟中,只有悟空戴上了紧箍儿,原因可能在于,他曾产生过打杀唐僧的念头,而八戒和沙僧入师门后就不再有这类“犯上作乱”之念。

根据《西游记》的描写,紧箍儿“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第十四回)。平时紧箍儿戴在头上并不妨事,但是,一旦做了“错事”,唐僧念起“紧箍儿咒”,悟空就“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第十四回),只有乖乖地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黑熊精被观音的禁箍儿套住后,一顿“禁箍儿咒”念得他“满地乱滚”。这两个箍儿都是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的,而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的金箍儿却是变作五个圈儿,其中一个圈儿套在头上,两个套在手上,另外两个套在脚上。观音念一下“金箍儿咒”,红孩儿立刻“搓耳揉腮,攒蹄打滚”。紧箍儿的神奇功能令每一位不服管束者心惊胆寒。

悟空、黑熊精和红孩儿头上的紧箍儿象征着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接受的责任。三位都曾经是神通广大的妖怪,这意味着他们走上正路的历程非常艰辛,他们对规则的反抗和对社会责任的拒斥必然异常激烈。所以,紧箍儿戴在他们的头上,更能够让读者看清紧箍儿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为了简明起见,我们就以悟空三次离开师父为线索,对悟空的成长历程做一个大致的描述。

悟空三次离开取经队伍,一次是主动地离开,另外两次是被唐僧逐出师门。这三次经历代表着成长中的三个阶段。

悟空第一次离开师父,发生在《西游记》第十四回,当时还没有戴上紧箍儿。悟空因为打死几个蟊贼而被唐僧骂了几句,赌气离开唐僧,到东海龙王那里吃茶去了,后来在龙王的劝慰下又回到了师父身边。

悟空曾是花果山无拘无束的美猴王。但他当初那种不受规范约束的生活只限于花果山这块社会之外的自然空间,随着悟空的成长,他必然要进入存在禁区和责任的社会之中。他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遵守他以前不愿承认或根本就不知道的规则,否则,他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规则的惩罚。大闹天宫而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就是悟空在天庭中使他那花果山性子的结果。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其间悟空对于规则和禁区有了一定的认识,就主导倾向而言是愿意承担责任、接受教诲的。第八回他与观音菩萨的一段对话就表明了这一点:

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那里来也?”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这才是: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

悟空被压山下五百年之久,无人过问,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悟空接受观音的教诲,愿意“洗心革面”,成就“功德”,就与这段痛苦体验有关。跟随唐僧做了徒弟后,悟空依然有些任性,唐僧只是骂了他几句,他就耍性子。但一经劝说,就知悔改,表明他不伏管教的性情已有所收敛。看看他在东海龙王那里吃茶时与东海龙王的一番对话,对此就可略知一二:

龙王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第十四回)

这与花果山一味“自在耍子”的美猴王已有极大的区别,这也意味着悟空开始由自然之人向社会之人转变。

悟空第二次离开唐僧是戴上紧箍儿之后的事了。因为三打白骨精,惹恼了肉眼凡胎、不识真假的唐僧,师父一怒之下,把悟空逐出师门。应该说,这一次不是悟空的错,他被唐僧冤屈了。尽管如此,悟空也不像上次那样任性用事,而是与唐僧展开了有理有据的“冲撞”。悟空一打白骨精,唐僧要逐悟空,悟空以没有报答唐僧的解救之恩为由,躲过了一劫;二打白骨精,唐僧又要逐悟空,悟空以除掉头上的紧箍儿为离开的前提,又躲过一劫;直到第三次,唐僧動了肝火,悟空求饶失效,被迫离开,临行时也没忘记给师父行礼。悟空在这次被逐中的表现,至少说明了三点:一是悟空知道了如何利用“规则”与唐僧进行合理的“冲撞”,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二是悟空更有责任感了,他不再为了一时的性子而忽略肩上的重任,所以,他才肯放下那高傲的“尊严”,再三向唐僧“乞求”;三是悟空学会了忍辱负重,这是悟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悟空与美猴王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可以想象,如果唐僧在花果山上这么“蛮横”,他早就成了悟空的棒下游魂。

悟空第三次离开师父,发生在《西游记》的第五十六回至五十七回。悟空打杀了几个蟊贼,为唐僧所不容,悟空百般求饶无果,无奈之下,准备再回花果山。刚驾起筋斗云,起到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第五十七回)应该说,悟空的“省悟”正是他成熟的标志,他已经摆脱了以前“单打独斗”的局面,开始为自己寻找靠山和帮手了。果然,这次告状很有效,观音菩萨虽然表面上批评悟空,实则站在悟空一边。她提醒唐僧道:“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第五十八回)从此以后,唐僧再也没有念过半句“紧箍儿咒”,也不再驱逐悟空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唐僧信任悟空了,不再动辄掣肘。师徒之间的关系大大改善。

悟空第一次离开唐僧是在没有戴上紧箍儿之前,后两次被逐发生在戴上紧箍儿之后。从悟空前后的表现,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成长的轨迹,而对其成长起着重大作用的就是头上的紧箍儿。正是在紧箍儿的规范下悟空一步一步走向了成熟,也走向了成功。黑熊精和红孩儿戴上紧箍后也改邪归正,放弃了以前吃人的勾当,走上正路,跟随观音修成正果。

其实,人人头上都有紧箍,只不过悟空头上的紧箍是有形的,而我们头上的紧箍是无形的。这顶紧箍规定着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社会与自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除了有像自然那样的一般规律外,还有许多人为的规则和制度。当我们在规则内运作的时候,我们头上的那顶紧箍仿佛就不存在。但是,一旦我们触犯了规则,头上的紧箍就开始“运转”了,警告我们必须调整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否则,就像当年的悟空一样,必被镇压在五行山下。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雷区”是不能触碰的,方方面面的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人的成长就是在紧箍的制约下一次一次地从规则的惩罚中“纠偏矫正”,等到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头上的那顶紧箍就会不翼而飞,自然消失。

八戒的呆与慧

呆子、夯货是《西游记》对八戒的戏称。说八戒“夯”,主要是从相貌来说的,他是个黑猪精,长长的嘴巴、大大的耳朵、胖大臃肿的体态,加之一顿“三五斗米饭”的食量以及手中那把笨拙的九齿钉钯,使八戒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夯货。说八戒”呆”,主要是从精神面貌上说的,他经常做一些傻事,说一些呆话,让人忍俊不禁。八戒的“夯”与八戒的“呆”,其实是一个事实的两个方面,说他“夯”时离不开他的“呆”,说他“呆”时也离不开他的“夯”。

“人参果”事件把八戒的呆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想吃人参果,但又自觉没本事,就怂恿悟空去偷。分吃人参果时,八戒早已馋涎欲滴,一张口就把果子囫囵吞下,却白着眼胡赖,问沙僧吃的是什么。又说没尝出果子的味道来,让悟空再去偷几个。遭到拒绝后,心犹不甘,继续吵吵嚷嚷,结果被人发现。唐僧和道童查问这事,八戒突然灵光一现,说道:“我老实。不晓得,不曾见。”(第二十五回)八戒想以“老实人”的形象赢得信任,从而摆脱被怀疑的处境。这种辩解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因为这等于不打自招,承认“我们几个当中有不老实的人,是他干的,你去找他”。偷人参果是八戒怂恿的,果子他又吃了,这就意味着,他和悟空、沙僧,任何一个人被查出来,所有的人都要被牵扯出来。八戒这种推卸责任的方式,无异于引火烧身。更不可思议的是,当道童喊着树上少了四颗果子时,他又到处叫喊师兄打了“偏手”。偷了东西还大喊大叫,八戒呆头呆脑的行为后面,透出一股让人哭笑不得的憨劲。

呆子撒起谎来也冒着傻气。《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对猪八戒撒谎有过一段精彩的描绘:

原来那呆子把石头当作唐僧、沙僧、行者三人,朝着他演习呢。他道:“我这回去,见了师父,若问有妖怪,就说有妖怪。他问甚么山,我若说是泥捏的,土做的,锡打的,铜铸的,面蒸的,纸糊的,笔画的,他们见说我呆哩,若讲这话,一发说呆了;我只说是石头山。他问甚么洞,也只说是石头洞。他问甚么门,却说是钉钉的铁叶门。他问里边有多远,只说入内有三层。十分再搜寻,问门上钉子多少,只说老猪心忙记不真。此间编造停当,哄那弼马温去!”

八戒自以为这次撒谎滴水不漏,连门上钉子的数目都想到了,信心十足地准备去哄骗机灵的悟空。但是,我们读到这里,丝毫体会不出八戒的聪慧,倒是觉得八戒呆得一塌糊涂。不仅设想的问题呆,回答得也呆,就连对着石头自问自答的方式都带着憨憨的味道。最能突出八戒之呆的地方还不在这里,而是他陶醉在自我编织的谎言中那满足而自信的神态。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呆,反而自以为聪明绝顶。

八戒食量很大。围绕他的贪吃,《西游记》写了许多趣事。如第四十七回,八戒将一碗白米饭扑的丢进嘴里“就了了”,边上的小僮以为他把饭笼在了衣袖里,因为压根儿未见八戒动嘴,八戒没法分辩,就抓过一碗饭来,幌一幌,又丢下口去。众僮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八戒贪食的洋相,让读者捧腹大笑。取经功成之后,如来加封八戒为净坛使者,把天下四大部洲敬仰佛教的供养归八戒“管理”。如来佛祖真有知人之明!

八戒曾引用俗语说“和尚是色中饿鬼”,他本人就是这句俗语的身体力行者。四圣试禅心,唐僧、悟空和沙僧都过了“色”关,唯有八戒没有达标,出尽了洋相,拜堂时,被四圣捆了个结实,挂在树上,成为人们取笑的话柄。第九十三回,唐僧师徒路过天竺国,玉兔变的公主用绣球打中唐僧,欲招他为驸马。悟空对八戒提及此事,八戒顿足捶胸,如丧考妣,埋怨道:“早知我去好来!都是那沙僧惫懒!你不阻我啊,我径奔彩楼之下,一绣球打着我老猪,那公主招了我,却不美哉,妙哉!俊刮標致,停当,大家造化耍子儿,何等有趣!”八戒此举当即招来沙僧的一顿嘲讽,说他“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

《西游记》的妙处在于,要表现八戒的“呆”,但又不是一味地写他如何如何的“呆”,而是让他不时灵光一闪,从而在更丰富的层面上揭示八戒的笨拙和憨厚。实际上,八戒之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智商低下,倒是有些像小品演员,故意在不合适的场合耍小聪明,以制造喜剧情调。八戒的呆与八戒的慧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呆中透着他的慧,他的慧中包含着他的呆。

八戒之慧并非悟空身上的那种机灵和睿智,而主要源于经验和本能。第四十七回,唐僧师徒被通天河阻住去路,八戒投石试探水的深浅;第四十八回,通天河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唐僧师徒准备踏冰过河,八戒要来稻草包着马蹄,并让师父把九环锡杖横在马背上。他想出的这些主意,既是他在高老庄生活经验的反映,又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最能体现八戒之慧的还属《西游记》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美猴王”那一段。八戒在花果山上好话说了一大堆,悟空根本不买账,甚至还要大棍伺候。八戒深知悟空心高气傲,十分注重名头,容不得别人小看他,并且悟空是个急猴子,就想到了“请将不如激将”这句俗语,决定采用激将法:

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剝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行者道:“贤弟,你起来。不是我去不成;既是妖怪敢骂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和你去。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普天的神将看见我,一个个控背躬身,口口称呼大圣。这妖怪无礼,他敢背前面后骂我!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报毕,我即回来。”

八戒的激将法非常成功,使一身傲气的悟空乖乖地跟着他去救唐僧。无论是对妖怪口气的模仿,还是对激将火候的把握,八戒都做得恰到好处。一方面,借模拟妖怪的口吻报复了悟空对自己的“无礼”和动粗;另一方面,促使悟空必须去救师父,否则就落个怕妖怪的名声。这也算八戒的急中生智吧,《西游记》中,八戒这样露脸的机会可是不多!

八戒之慧的另一表现,就是他的恶作剧。他的恶作剧在展现其慧的同时,也把他憨厚而笨拙的性格显现了出来。他经常诱导唐僧念紧箍咒捉弄、惩罚悟空,但每次都会给自己甚至整个取经队伍带来麻烦甚至祸殃。八戒的恶作剧像他的人一样,给人一种爱得咬牙切齿的复杂感觉。

取经师徒路过乌鸡国,悟空捉弄八戒,骗他说御花园的井里有宝贝。八戒在井里什么宝贝也没有找到,只见到乌鸡国国王的尸体。在悟空的棒喝下,八戒不得不把那国王的尸体背了回来。这时,八戒就在琢磨着如何报复悟空,以解心头之恨。

那呆子心中暗恼,算计要恨报行者,道:“这猴子捉弄我,我到寺里也捉弄他捉弄,撺唆师父,只说他医得活;医不活,教师父念‘紧箍儿咒’,把这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走着路,再再寻思道:“不好!不好!若教他医人,却是容易:他去阎王家讨将魂灵儿来,就医活了。只说不许赴阴司,阳世间就能医活,这法儿才好。”(第三十八回)

唐僧对八戒言听计从,果然逼着悟空在阳间医活那国王,悟空刚想说个“不”字,那长老就不停地念“紧箍儿咒”。看到悟空的窘状,“八戒笑得打跌道:‘哥耶!哥耶!你只晓得捉弄我,不晓得我也捉弄你捉弄!’”(第三十九回)想不到八戒也会将计就计,更想不到聪明、机灵的悟空被一个呆子捉弄得如此狼狈!八戒和悟空之间的相互捉弄,就像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恶作剧,所以我们读了,只觉得有趣,并不感到他们品质有问题。

八戒是《西游记》中的第二号主人公,他虽不像孙悟空那样英雄了得,但他极具喜剧意味的“呆”与“慧”,同样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摘自《四大名著应该这样读》)

猜你喜欢

八戒悟空唐僧
“帅”悟空来也
悟空戏八戒
人在囧途之八戒回家
八戒八戒,傻得可爱(连载)
惹人喜爱
缘来缘去
减肥
八戒跑步等4则
西游记
唐僧的私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