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受阻的解决方案

2019-09-10朱雪梅

西部交通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安全措施

朱雪梅

摘要:文章通过主要示例,从平面交叉的设计原则、交通管理方式、平面交叉设计速度、渠化设计、线形、运行速度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评价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的通视三角区,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设计方案或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公路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安全。

关键词: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安全措施

Through the main examples,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visual triangle area at the highway and highway place interse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e intersection design principle,traffic management mode,plane intersection design speed,channelization design,line shape and running speed,then it makes the targeted design plan adjustments or takes appropriate safety measures to ensure the traffic safety at highway plane intersections.

Plane intersection;Visual triangle;Parking sight distance;Safety measures

0 引言

随着路网的加密,新建的公路与原有公路改建中出现了许多斜交角很小或者视距不足的平面交叉。这种平面交叉路口在运营使用中,会出现交通拥堵、延誤、视距受阻、交通事故等多种情况,甚至有的平面交叉路口经常出现恶性交通事故,给路网道路的运行和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根据《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第4.5.7条规定,公路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应结合交通管理方式和运行速度,对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的通视情况进行评价。平面交叉范围内的通视三角区是保证平面交叉设计安全的关键要素。《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第9.1.7条也强调在各级公路的平面交叉范围内应进行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检验。在对公路项目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如发现平面交叉范围内通视三角区视线存在遮挡视线的障碍物时,应设法改善通视条件或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本文就在平面交叉设计进行安全性评价时遇到的典型案例,对平面交叉范围内通视三角区的停车视距进行检验,说明保证平面交叉范围内通视三角区通视条件的重要性,并对改善通视三角区的通视条件及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等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1 通视三角区的定义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第10.3.2条,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的规定如下:

(1)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如图1所示)。

(2)因条件受限制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所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应保证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边车道中心线5~7 m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如图2所示)。

(3)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值规定如表1所示。

2 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受阻存在的安全风险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受阻的交叉路口主要会存在以下安全风险及有害因素:

(1)两相交公路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根据规范要求,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斜交时,其锐角应≥70°;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应≥60°。但是在很多山区公路、过村镇道路的平面交叉中,受到实际地形条件的影响,会出现斜交角<60°,甚至交角<45°的情况。在斜交角较小的平交路口范围内,通视三角区常常无法满足规范要求,驾驶员的视线容易被山体、房屋、树木、广告牌、交通标志牌等障碍物遮挡,无法清楚地看到交叉点和被交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极易发生车辆相撞或碰撞行人等交通事故。

(2)交叉道路的线形不好。如果平面交叉路口位于小半径弯道路段、陡坡及陡坡底部等情况,驾驶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前方交叉路口的存在,也不能及时观察到相交道路的车辆或行人情况,以致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样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下文针对以上两个安全风险及有害因素,运用示例来分析说明在多种平面交叉范围内通视三角区受阻情况下,如何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安全措施来解决问题。

3 典型实用解决方案

3.1 调整平面交叉次要公路引道的线形

在斜交角<70°的平面交叉口,驾驶人较难及时察觉到对向交通流及行人的情况,容易引起交通事故。这时,可通过调整平面交叉中次要公路引道的线形,使得平面交叉的角度接近90°,以此来消除斜交角较小导致的平面交叉范围内通视三角区内的视距不足(详见图3)。

当实际条件或地形条件受到限制,不能将平面交叉的斜交角度扭正到接近90°时,可将平面交叉中次要公路改线成间距>40 m的两个错位T形交叉(详见图4)。

以上斜交角<70°的平面交叉多见于山区二级公路或三级公路,受地形条件限制,可通过这种方法对次要公路引道的线形进行调整,以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工程量。

3.2 采用合理的交通管理方式

平面交叉范围内的通视三角区与交通管理方式相关,不同的交通管理方式下对交叉口的通视要求不同。由此应明确并合理分配路权,为冲突交通流分配合理的优先通行次序,使得车辆能够安全畅通地通过交叉路口。

(1)当平面交叉路口无信号控制时,应优先考虑为主要公路交通流分配通行权,对次要公路的交通实施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控制。

①采用次要公路减速让行的交通管理方式时,一般采用运行速度计算通视三角区(如图5所示),各引道均能提供按运行速度计算的停车视距。

②采用次要公路停车让行的交通管理方式时,由于受条件限制而不能保证由相交两公路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可降低要求来保证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的通视,此时次要公路入口由“减速让行”管理改为“停车让行”(如图6所示)。[KH-*3D]

(2)当平面交叉路口采用信号控制时,可通过信号控制从时间上进行路权分配。采用这种方法由于路权分配明确,车速较低,交通冲突将大大减少,使得车辆能安全顺畅地通过平面交叉路口。这种情况下,可不考虑平面交叉范围内的通视三角区。一般此种交通管理方式多用于城市道路或者交通量较大的一级公路的平面交叉。

3.3 完善优化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当实际条件确实受限制,不能满足平面交叉范围内各引道运行速度对应的停车视距所形成的通视三角区,也不能调整次要公路的引道线形时,可通过增设转弯车道、完善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设置交通导流岛等措施进行综合设置,同时规范行车轨迹,分离或减少交通冲突点,进行必要的警示和提醒。

若通視三角区内存在阻碍通视的物体遮挡视线时,应对通视三角区内的障碍物进行清除,以改善通视条件,确保行车安全。

4 实际案例运用

某一级公路与四级公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平交范围内受地形条件限制,该处平交交角较小(约为15°),采用分道转弯式Y形平面交叉,即增设一条双向转弯车道,供被交路左幅车辆上下主线。被交道路为厂区出入道路,考虑被交道路会有大货车通行,且交叉口临近村庄,行人、非机动车及摩托车等交通量较大,从安全方面考虑,外侧右转弯车道加宽,转弯车道同主线间设置一座隐形分隔岛,引导车辆行驶,确保交通安全(见图7)。

设计方案中该平面交叉的交叉范围通视三角区采取以下措施(见图8):

(1)采用主路优先的交通管理方式;

(2)设置专用转弯车道和隐形交通导流岛;

(3)设置人行横道、横向减速标线、导向箭头等交通标线;

(4)主要公路设置“慢行”警示标志和交叉路口指示标志;

(5)次要道路设置“慢行”警示标志和交叉路口警示标志。

该案例设计方案明确了主要公路的路权,采用主路优先的管理方式,设置了交通导流岛及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但是当由于受条件限制而不能保证由相交两公路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可降低要求而需要保证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的通视,此时次要公路入口应由“减速让行”改为“停车让行”。

由上述案例可知,当实际条件确实受限,平面交叉设置的交角较小,既不能满足平面交叉范围内各引道运行速度所形成的通视三角区,也不能调整平面交叉次要公路引道的线形时,可通过采用一种措施或采用多种措施综合设置的方法去解决通视三角区视距受阻的问题。

5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受阻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而探讨解决通视三角区受阻的几种实用的解决方案,再结合实际案例的运用,解析说明了保证平面交叉范围内通视三角区通视条件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平面交叉设计中,应尽量优先满足两相交公路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或者按运行速度计算的停车视距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当受条件限制实在无法满足时,可采取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措施去解决通视三角区视距受阻的问题,以确保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JTGB05-2015,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S].

[2]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

猜你喜欢

安全措施
配电线路故障抢修中的安全措施分析
玩轮滑
试论配电网带电作业及安全防范工作
宁波市游泳训练中心学生训练安全问题调查分析
供电公司安全管理在高压电气试验中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外墙涂料施工采用的吊篮施工技术
雨季建筑施工技术及安全措施分析
变压器检修探究
两幅照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