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的一封信》为何被爆刷
2019-09-10
日前,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全中文刊发了一篇中国学者的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刷爆了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医生谭文斐,而该文能够被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收录,是因为信中表达了同为医生的儿子对父亲真挚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封信写尽了医生的辛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儿子追述父亲生前当医生时的两个细节,以及自己繼承父亲遗志选择做医生的心路历程。两代医务工作者无怨无悔的选择,透出令人动容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
这封信中写道,父亲是一名医术高超、深受患者喜爱的外科医生,但在1974年和1993年,各发生了一次医疗事故:一位患者术后因误吸窒息死亡,一位患者动脉瘤二次破裂死在手术台上。在第一次事件中,出面解决纠纷的院长被人殴打,全院停止工作三天;另一次则导致全院停止手术一天,满城风雨,他的父亲也一夜之间双鬓斑白。
这封信对于医务人员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医疗具有太多不确定的风险,而普通民众对这些风险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理解,难免会存在不同看法,甚至发生纠纷,当医疗事故或纠纷到来,关键要找到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这封信对患者和家属无疑具有更大的启示意义:由于医疗具有太多不确定的风险,医疗行为总会面临两难选择,没有哪位医生能够确保永远不会出错。如果对医疗后果难以接受就迁怒于医生,必然会给医生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而在这种巨大承压之下,医生往往会缩手缩脚,不敢替患者作出决定,甚至出现两败俱伤的结局。
医疗事故和纠纷很难完全避免,关键是要对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的概率加以控制。近年来,伤医案件尤其是恶性伤医案件有所减少,但哪怕只发生了一起恶性伤医案件,就可能让许多人改善医患关系的努力功亏一篑。必须将预防伤医案件的关口前移,用预防和严惩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防患于未然,医患关系撕裂的伤口才能逐渐痊愈。
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该法多款条文对伤医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和严厉处罚,特别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医患关系变化,尽快在医患之间架起理性沟通、相互体谅的桥梁,切实做好在医院内设警务工作站、对医闹者实施联合惩戒等工作,严惩危害医务人员健康和生命的犯罪行为,保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在此语境下研读谭文斐医生写给已故医生父亲的一封信,不仅可以深切体会到医生的辛酸与沉重,对于增进医患双方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大有裨益。
(综合《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