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演进逻辑探析

2019-09-10庞坤缺陈树文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庞坤缺 陈树文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关乎民族的未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容忽视。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探析了其历史演变及特点,以期为有效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演进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5-0070-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5.012

An Exploration of the Logic of 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PANG Kunque,CHEN Shuwen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constitute a valuable part in the human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relating to the future of our n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 decisive role,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bs the practical cour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 which will help us lear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mployment; evolution logic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具体是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依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将与就业相关的思想理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通过一定的介质,有组织、有计划地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建立其对就业问题的理性认知,提高其就业素质和职业观念,从而实现更好的就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非凡,不容小觑,其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求职的基本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模式,进而分析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演进逻辑,从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发展特点两方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丰富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实践。

一、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就业模式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随之,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也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再到“自主就业与积极创业相结合”的转变。

(一)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实行政府主导、根据国家计划分配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即“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当时的分配政策是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知识分子要经受锻炼,向工农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的风气。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以及多元经济的共同发展,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日渐式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1985年,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国家计划指导的前提下,对于我国计划内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按照由本人填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原则就业[2]。但是,这一时期,由于相关政策和法规还不健全,就业政策实际还是在计划体制下执行。不容置疑的是,《决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

(二)上世纪9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下“双向选择”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随之进行改革,90年代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工作”到“双向选择、市场就业”体制的过渡。“双向选择”制度针对计划招收的学生,其毕业后,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由学校推荐,学生选报志愿,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由用人单位择优录取。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3]。从1996年开始,不包分配正式实施,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制度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标志着国家调配阶段的结束,大学生就业由此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阶段。

(三)本世纪00年代:进一步深化改革下“自主择业”模式

为了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力,大学生就业体制不断变革。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停止使用毕业生就业“派遣证”,开始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4],这一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形式上看,标志着我国大学生“计划、分配、派遣”就业制度的终结,大学生就业开始步入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轨道,自主就业制度逐渐凸显。为了更好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实现大学生求职就业市场化,2000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今后大学生的就业分配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按照“竞争上岗、择业录用”的原则选聘高校大学生,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制度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的影响。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業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5]。由此以来,这一时期的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就业渠道更加多样。在这种多元的就业体制下,大学生就业不断去行政化,毕业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参与到竞争中去,实现自身价值。这一阶段,由于自主就业的政策范式还不成熟,就业体制还不完善,“自主择业”模式尚处在探索期,与之配套的就业政策有待明晰,就业机制有待健全。因此,该阶段的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诸多难题与困境。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自主就业,这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发展新的风向标。

(四)本世纪10年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就业、积极创业”模式

进入本世纪10年代,随着我国向创新型社会的转型,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剧,以及政府大力提倡的“双创”政策(即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出台,与之相应,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方式逐渐兴起,并成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潮流和趋势,大学生就业实现了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生就业呈现“自主就业、积极创业”的模式。

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落实“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本世纪1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政策。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简政放权、减税补贴、重点帮扶、加强基础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帮扶。国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为创业者提供便利,在硬件上明确提出构建一批成本低、要素全、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软件上,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健全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等。这一时期,国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同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创业条件和环境,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较为多元化,主要有加盟模式、网络创业模式、孵化器模式等。

二、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模式的不断改变,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与之相应,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上世纪80年代,在计划体制惯性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大学生缺乏流动的自由,就业实行“统包统分”。该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依赖性、被动性,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较为淡薄。198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仅有27万,而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大量人才,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没有挑选权,毕业生也没有自主权。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生存在重政工、轻农商的择业倾向,就业标准以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为第一要素,倾向去机关、大专院校和国营大单位就业,大学生就业的政治色彩鲜明,基本上抱定一次就业定终身,“从一而终”的就业观。80年代后期,大学生的就业标准有了一些新变化,开始考虑经济地位,希望到特区和沿海地区工作。但是,由于受到长久以来传统计划分配体制的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仍然倾向于稳定有保障的工作。

总体来看,上世纪80年代,在大学生毕业分配中,存在几种大的就业思想倾向:一是学有所成,有回报祖国的热情,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讲求“实惠”,更愿意去好单位;二是有服从分配的思想基础,但过分注重个人愿望,缺乏对有关分配政策的了解,服从国家分配的思想修养有待提高;三是有依靠组织的愿望,但缺乏信任,存在许多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毕业分配阶段,学生极易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这也是各种思想和心理矛盾剧烈冲突的时期,学生容易出现想掌握自己命运而又难以自主选择岗位的惶惑感,以及迫切想知道分配结果而又害怕分配结果不是自己心仪岗位的焦虑感。在这一阶段,毕业生心理负担较重,对有关分配的信息极为敏感,甚至出现怀疑心理,有些学生会怀疑上级的政策会发生改变,怀疑教师或者组织的建议和规劝不是站在自己立场考虑就业去向,只是为了完成分配任务而牺性自己的利益等心理。这一时期,犹豫也是毕业生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填报志愿中,出现选报志愿时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以及选报之后,志愿多变,这些都给毕业分配工作造成干扰。

针对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分配中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教育性原则,加强宣传,使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

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只着眼于完成分配任务,必须有的放矢地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个人和他人的利益关系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民主集中制原则,抵制和反对不正之风的侵蚀。这一时期,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灵活多样,主要有正面引导法、自我教育法、典型推动法、内外结合法(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个别谈话法等形式。同时,坚持多措并举,抓好“两会”(宣布分配计划和派遣方向两次大会)和“两头”(分配中表现较好和较差的两类学生),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引导,收效良好,大多数毕业生能够接受国家分配的结果。

2.坚持信任性原则,公开透明,消除毕业生怀疑心理

鉴于毕业生在就业分配中对组织持有怀疑心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注重坚持信任性原则,通过日常交流和沟通,与毕业生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毕业生才会理解和支持分配工作。这一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思想,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分配是满足社会需要,支持国家“四化”建设,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的关键,也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分配组织与毕业生并非利害冲突关系,通过思想引导,使学生消除怀疑和戒备心理,积极配合组织的毕业分配工作;二是分配信息高度公开透明,将分配计划、分配原则、分配条件、分配程序及分配方案等及时向毕业生公开,以便他们配合与监督毕业分配工作;三是以信取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在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用实际行动表明,分配组织是代表毕业生利益并为他们服务的,以真诚感动毕业生,使他们理解和支持毕业分配工作。

3.坚持平等性原则,一视同仁,消除毕业生对立情绪

为了有效地进行毕业分配,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坚持平等性原则。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自己摆在与毕业生平等的位置,以平等化解对立情绪,以理解消除心理隔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秉公办事,以公正赢得毕业生的信任,对所有毕业生一视同仁,不因人而异,不搞弹性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商量的口吻、商讨的方式谈话,避免强行派遣毕业生,力求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把就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宣布方案之前,当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未能完全得以满足,他们也会理解和支持组织的分配决定。

(二)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该阶段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体制也处于大变革时期,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工作”到“双向选择、市场就业”体制的过渡。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注重经济地位,希望到工资待遇好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同时,职业流动性增加。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就业观念开始由“服从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渡,就业意识逐步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风险意识也较上世纪80年代突显、强化。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一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不再盲目,开始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职业认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出务实、注重经济利益、向往竞争和开拓发展的特点,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现实利益,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意识淡化,很多都是学非所用。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崇尚自我,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强化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强调个人至上,集体精神、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弱化等现象。

针对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分配中出现的心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高校在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上世纪90年代前期,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顺应“双向选择”分配制度的改革

1993年,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了“统招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开始实行新的就业模式,即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这一时期,在过去“统包统分”的毕业分配制度下,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范围内,坚持“优才优用”的原则,对一部分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予以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这些学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挑选就业单位。随着“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之前择优分配的原则逐渐被冲淡。这一时期,在“自主择业”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按照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不再依靠行政手段完成就业。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中间环节,也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更多服务,例如:帮助大学生实现择业观念的转化,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调整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引导大学生逐渐摆脱“统包统分”就业思想的束缚,主动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在这一时期,高校开始重视就业和毕业两个环节相互衔接的教育,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常态化,从新生跨入校门起,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为大学生更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为将来实现良好就业打下了基础。

2.上世纪90年代后期,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适应深化改革带来的竞争机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冲击了过去包分配、包当干部、包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就业制度的改革,关系每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触及每位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这一时期,随着“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实施和普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发生很大变化,大部分毕业生能够积极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适应变化了的就业形势,然而,极少部分学生还不能调试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比如消极等待、拜金主义、迷惘困惑以及寄希望于找關系、“走后门”等。因此,这一时期,高校一方面做好国家包分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做好参加“双向选择”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避免“等、靠、要”的就业心理,摆脱凭关系、“走后门”来争取分配名额的不良风气,教育他们端正态度,顾全大局,增强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3.上世纪90年代,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抗挫折能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行,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由于传统的“统包统分”就业模式的长期存在,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自从大学生就业模式去行政化并引入竞争机制之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适应改革的要求,缺乏自信心、适应能力与自主能力。同时,面对即将离开“象牙塔”、踏入社会的现实,很多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恐慌感和挫折心理。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就業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有些学生面对从学校环境到工作环境的转化难以适应等。基于此,很多高校在学生择业和就业前,开始着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题方面的疏导,帮助学生调节就业心理预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以期使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减少挫折或增强抗挫折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三)本世纪00年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本世纪00年代,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严峻,在“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已经完全实现市场化。大学生开始摒弃以往被动等待分配的就业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主要表现在: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弱化,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自主性更加明显;对就业问题的关注明显超前,部分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关心就业问题,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们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就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

本世纪00年代后期,从日益上升的考“公”热、出国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务实化倾向日益鲜明,注重追求现实物质利益,但也存在固守大城市的地域情结以及心理预期过高等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突显,大多数都是有计划、有目标地提前进行就业准备,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21世纪以来,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了继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有益经验之外,还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手段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运用先进教育载体,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这一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因素之一。提升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除了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外,还要求学校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畅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诚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努力、积极主动地搜集信息。进入本世纪00年代,针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就业信息不对称,高校在畅通和拓宽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就业网络系统,收集各方就业信息,以方便大学生浏览和参考,并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除了继续增强传统宣传载体(包括校园广播电台、各种招聘会)的吸引力之外,还积极利用和开发新兴载体,例如:许多高校加强了校园网以及就业主题教育网站的建设,利用其及时、生动以及信息量大等特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资料。这一时期,各个高校通过网上就业论坛、QQ群、微博等现代交流工具,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此同时,针对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及时加以疏导和教育。

2.培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勇于创业的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扩招带来的毕业人数激增,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加之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本世纪00年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时期,毕业生不再端着“铁饭碗”不放,就业观念得到极大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人才流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一时期,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正确的职业评价以及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增强和规范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与此同时,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吸纳就业能力的有限,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有效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又能拓宽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高校根据现实需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勇于创业创新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另一方面,启动创业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3.开展就业体验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就业体验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通过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例如:开展就业论坛、模拟招聘、校企联谊等活动,召开优秀校友座谈会,宣传社会上创业楷模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典范。另一方面,增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比如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合作项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在大三或者大四进行。进入21世纪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入学伊始,就通过课堂授课、模拟面试、实习基地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并通过开展走访名企、参观实习、实践调研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通过多措并举,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

4.优化师资结构,注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这是加强高校就业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与此同时,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对于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及作为兼职教师的社会优秀创业人才等组成,他们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经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交际和协调能力。这些符合“四化”(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和信息化)标准的高素质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为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顺利开展高校就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同时也弥补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缺口,对于优化师资结构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素质意义重大。

(四)本世纪10年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本世纪1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这一时期,一大批小微企业、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对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更加重视,能够适时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转换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使自己与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总体来说,该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积极追求自身价值和个人发展,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风险意识极大地增强了,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伴随着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环境中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就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需要,一味追逐实惠和功利,忽视社会实际需要。

进入本世纪10年代以来,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心理以及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相关方法、手段,主要有如下特点:

1.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在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多元和多变的特性。高校和社会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开始注重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通过线上和线下,多渠道大力宣传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使毕业生对就业充满信心;第二,鼓励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转变“精英”意识,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降低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面向基层就业,面向偏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中锻炼自己、贡献力量,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成改造社会、奉献社会的力量;第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宣扬创新典型、创业故事,积极宣扬他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树立学习榜样和先进典范,努力激发大学生的首创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四,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上和学校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一时期,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生就业期望趋于理性,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

2.積极开展高校创业指导,架构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同时,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力支持青年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也有很多,“瓶颈”因素有创业经验不足、缺乏创业技能以及缺乏启动资金。因此,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大学生走好人生创业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各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措施包括: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专家进行创业培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拓展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技能。同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不断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架构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加大创业资金保障,促进社会资源共享;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主体的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了平台;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结合学生个体实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0.

[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15):473.

[3] 纪朝彬,肖江南.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引进的策略研究——以青岛大学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9.

[4] 焦新.停用《毕业生派遣报到证》 启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N].中国教育报,1999-12-18(2).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09-01-23) [2019-03-23].http://www.gov.cn/zwgk/2009-01/23/content1213491.htm.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