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粮食部门改革发展之路探析
2019-09-10刘松
摘要: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一部署,国家和省级层面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机构比较统一,基层市、县两级层面比较复杂,一是工作机构完善,职能调整强化,组织领导得力。二是组织机构存在,职能业务并存,工作相对独立。三是职能业务撤并,工作机构缺失,组织领导缺位。笔者认为推进基层粮食部门改革发展,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明确粮食安全地位作用,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强化区域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领导核心。二是对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深化企业产权和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经营主体和设施能力建设,夯实转型发展主体根基。三是实施人才兴粮、科技兴粮战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基层粮食部门改革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四是强化组织领导和舆论引导,争取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不断创造宽松的改革发展氛围。
关键词:基层 粮食部门 改革发展 思路
近几年来,根据党和国家统一部署,各级各地正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与转型发展升级。从了解交流的粮食部门机构改革情况看,国家和省级层面大多整合了商务、民政、能源等相关部门原有的应急物资、能源储备等职能业务,组建了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归口同级发改部门统一管理。但在基层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这两级层面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工作机构完善,职能调整强化,組织领导得力。这种情况为数不多。主要特征是基本与上级保持一致,调整划转相关部门职能业务,单独或重新组建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局或管理中心,为同级政府组成部门或直属事业单位。二是组织机构存在,职能业务并存,工作相对独立。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主要特征是粮食部门原有职能业务未做过大调整,在同级发展和改革或商务委(局)等机构加挂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局牌子,内设数个相关职能科室,统筹使用原粮食部门工作人员,具体从事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粮食调控储备、粮食产业发展等相关业务工作。三是职能业务撤并,工作机构缺失,组织领导缺位。这种情况也有存在。主要特征是将原粮食部门作为精简合并裁撤分流对象,除整体划转同级发改或商务等部门管理外,还大幅度调整划转原有职能业务人员,将审批监管、粮食执法、质量检测、国资管理等职能业务部分或全部调整划转给不同部门、单位行使或管理,仅保留或强化原有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调控储备、应急保供、产业发展、行业指导等职能职责,实现了粮食部门职能业务“大瘦身”,同时也相应弱化了粮食部门原有社会地位和职能作用。
一般来讲,基层部门处在改革发展最前沿、最底层,与实际联系最紧密、最广泛、最深入,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法规政策、完善制度办法措施、指导推进工作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改革成败及措施成效、矫正纠偏、有序实践、稳步推进求实重效的关键环节。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是推进工作的基层基础。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总体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观,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相继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粮食部门推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地位形象、保障粮食安全的奋斗目标,全国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和各涉粮部门、单位与个人,更应高度重视,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在充分肯定当前推进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和不同方案各有利弊、权衡得失的同时,对基层粮食部门而言,方案制定统揽全局,机构设置为政之首,职能调整协调各方,组织领导坚强保障,人员经费夯实基础,职能职责调整强化才能顺应形势和改革发展的需要,精简合并裁撤则是背道而驰、得不偿失。结合个人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推进基层粮食部门改革发展之路,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四大方面:
一、明确粮食安全地位作用,合理设置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强化区域粮食工作领导核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战略战备物资,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地位作用十分重要。县级以上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专门主管机构,一般具有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社会监管、法治保障等职能,是区域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不但不能精简合并裁撤,反而更应不断强化。为此建议,一是要结合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粮食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合理设置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机构,落实“三定”方案,保障经费设施条件,实行上下一致,统一模式,归口管理,实现机构、职能、权限、程序法定化,全面履行搞服务、抓监管、稳市场、保粮安责任。二是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意见和考核办法为契机,在高效设置各级粮食部门机构基础上,选好配齐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优化组成结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核心堡垒作用。三是加强各级粮食部门机构编制管理,搞好公开招录和内部调剂,充实行政管理、行业指导、执法监管、法治保障等专门力量,确保机构不撤,阵地不散,队伍不乱,有人抓,有人管,不断档脱节,不缺位失位,切实履行“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职责,放大“减加乘”效应,强化区域粮食工作领导核心。
二、主动对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深化企业产权和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经营主体和设施能力建设,夯实粮食部门转型升级发展主体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传统粮食部门、企业、行业经营业态和主体责任发生重大变化,按所有制性质、资本构成、地域层级、规模大小、业务分类等划分,一般又可分中央、地方储备粮管理、军供等政策性企业;中央、地方国有独资或控股商业性企业;大型龙头、区域骨干、产业化、一体化企业或小微企业;还包括外商独资、合资合作、私营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粮食经纪人等新型经济组织,形成了以国有为主、多元并存、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业态。名称范围也由粮食企业逐渐扩大为粮食行业、粮食产业。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粮食商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也给粮食部门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推进基层粮食部门改革发展之路,必须主动对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强化经营主体和设施能力建设,推进业务经营多元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夯实粮食部门转型发展主体根基。要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桥梁,以共赢为目标,以改革为抓手,明确企业分类属性和改革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合理选择产权改革改制形式,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完善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内生活力。要充分吸收外资、内资、民资、外企、私企、民企、农民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经营主体、生产要素或社会资本入股参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理顺产权关系,落实经营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增强整体竞争能力与活力。要牢固树立市场效益观念,建立完善企业经营体制机制,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从“开门收粮”到提供“五代服务”,从“一进一出”到上下游“两头延伸”,努力改变“收原粮卖原粮”单一模式,推进业务经营多元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实现“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和全产业链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共赢,打造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高地。
三、实施人才兴粮科技兴粮战略,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基层粮食部门改革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
企业既是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又是产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血脉。推进基层粮食部门改革之路,必须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粮、科技兴粮战略,努力提高全行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切实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智力支撑。为此,一要区别不同部门、行业、职业、岗位,合理定员定岗定责,配齐配强干部职工队伍和优化组成结构。二要弘扬企业家、主人翁精神和工匠、劳模精神,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尽职尽责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行民主管理,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干部职工自觉关心、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改革发展,争做改革促进派、排头兵。四要加强教育培训和考核奖惩,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的员工队伍,适应现代企业建设需要,推动粮食流通领域改革和粮食事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舆论引导,争取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不断创造宽松的改革发展氛围
重点要明确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和各涉粮部门单位、个人职能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律法规,落实政策措施,分解任务目标,狠抓推进落实,提供坚强保障,形成整体合力。要强化舆论引导,做好政策解读,争取工作支持,不断营造推进基层粮食部门改革发展的宽松氛围环境,务求取得明显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松.粮食部门转型发展进位塑形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8(2):51-54.
[2]海平.基层调研有“四难”[ N].粮油市场报. 2018-6-2(B03)版.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