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推动公益慈善共同体构建 打造华侨教育慈善事业第一品牌
2019-09-10麦宇旻
麦宇旻
通过基金会筹措发展基金,是现代世界各地大学通用的方式。接受各种渠道的社会资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在广东省内各大高等院校中,暨南大学作为首屈一指的华侨高等学府,在接收海内外社会各界捐款方面一直取得较突出的成绩。随着捐赠资金的增加,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成为必要之举,2010年1月,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是具有独立法人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校授权基金会为接受社会捐赠的管理机构。
作为我国大学基金会的典范代表,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具有怎样的运营特点?肩负怎样的特殊使命?将要打造何种品牌?对此,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暨南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梁燕近日接受《大社会》杂志的专访,系统回答了以上问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从2010年创会至今,基金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暨南大学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何种层面的作用?
梁燕(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从筹资结构的演变来看,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学生奖助学金为主要形式,我们称之为筹资的“1.0时代”,当时,大部分人捐钱给大学都是为了奖励、资助较为贫困的学生,2012年,暨南大学进行新校区建设,以此为契机,基金会迈入了第二个阶段,此后,筹措新校区建设经费成为基金会工作的重点,包括楼宇冠名、道路和绿化等等,这块资金占了当时基金会总筹资额的六成以上,如今,我们逐渐迈进第三个阶段,即配合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向培育专项学科基金的方向发展,设立学科基金、人才基金,以名师品牌带动校友捐赠,以校友捐赠支持学科建设,逐渐朝着专业化的路径走去。基金会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分别紧扣暨南大学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这十年来,暨南大学发展速度加快,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如火如荼,我们基金会也将继续根据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和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努力使基金会的发展水平匹配学校的发展水平。
记者:作为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暨南大学在海内外170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有上百个校友组织,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了解,您本人十分重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与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之间的联动关系,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思路和理念?
梁燕:如果说我国的基金会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那么,它还是一个初生的行业。在运作的成熟度上,这个行业的很多机构还不尽完善,无论是社会上的基金会还是大学里的基金会,都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广东省高校中成立较早的基金会,然而十年的历史并不算长,我们其实还在摸索行业的共性,我想,如果仅仅是一家大学基金会做得好,没有形成整个行业的生态链,带动不了别的高校基金会的发展,那就是不可复制的、难以持续的,因此,推动目前行业上的精英构建慈善共同体,大家一起来促进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共同探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课题、攻克关键性的共性问题,意义十分重大,这就是我支持构建公益慈善共同体的初衷。
至于提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这是对应我校的主要特色,暨南大学素有“中国第一侨校”之称,本来就抱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至五湖四海”的天然使命感,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正好契合了这一使命,因此,我们基金会必须去响应这一号召。另外,从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目前需要更多民间柔性手段去突破,做慈善和做公益则是最容易达到民心相通的工程。
今年5月,我们成功举办“第二届暨南公益慈善论坛暨广州基金会发展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的众多专家学者,行业反响很大,这种模式也获得了广泛认可,我相信明年的第三届还会举办得更好,届时将邀请更多国内外学者和行业专家参加,共谋行业发展大计,将公益慈善生态圈向全球范围扩展。
记者:广东省社会组织的发展数量、发展环境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根据2018的统计数据,广东省基金会数量达到962家,位列全国之首,当然,不同性质的基金会其运营方式和特点也各有千秋,作为基金会秘书长,您认为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梁燕: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最突出的特点——首先它是大学基金会,大学基金会背靠着高校特有的品牌和资源,因此,学校的特色自然也就是基金会的特色,例如,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主要筹资对象,正是暨南大学的校友,同时,暨南大学是一家华侨学校,拥有多元、包容、活泼的校友文化,这也自然地成为了基金会的独特文化。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2015年提出要打造“华侨教育事业第一品牌基金会”,助力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持华侨学生的培养,配合学校整体的发展使命,这是我们基金会最主要的特点。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筹款对象,除了暨南大学校友,还有海外侨领——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國家的华侨领袖,以及港澳地区的企业家和同胞。近年来,基金会筹款数额增长,有助于我校为海外学生打造更好的教学环境,购置更好的教学设备,建设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最终将有助于培养更多拥护“一国两制”、知华友华的海外学生和华侨人士,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爱国之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对我国对外关系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大社会》杂志聚焦我省社会组织的会长、秘书长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用以各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发展,请问梁秘书长是如何统筹好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有何宝贵经验?
梁燕:第一,勤奋是免不了的。你必须热爱这份工作,对工作有钻研的精神,对基金会追求的目标抱有崇高的使命感,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给自己制订目标和任务,并且一件一件地去完成它们。
第二,发挥团队力量。基金会的队伍架构必须完整、完善,正如俗语所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岗位上不能出现真空。同时,应当逐渐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培养成为专业的管理人员。
第三,善用资源环境。这也就是所谓的“借力”,借助校内各个学院的力量、借助校友会的力量,通过充分的同行交流,互相提升,共同构建公益事业的同心圆和生态圈。
第四,要有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品牌项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通过共同参与事件来达到巩固强化的效果,无论是举办校庆、参加高峰论坛还是组织筹款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基金会与校友、筹款对象发生互动的契机,要善用活动事件来做“发酵”。
最后,应该善于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目前基金会正在开发自己的业务管理系统和智慧平台,这是近几年我们比较重视的工作,为什么呢?您想象一下,基金会目前有三万多个捐赠人,如果采用“人盯人”的方式,效率显然是低下的,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手段有效地帮助了我们,现在可以充分运用自动化日历提醒、可视化图表、智能化数据分析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基金会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