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十条”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9-09-10杨居军
杨居军
[摘 要:习惯养成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在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呼唤下,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且还应当兼顾良好习惯的养成。“双十条”的提出无疑是对的德育理论的丰富,同时也是养成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明确了“双十条”之于习惯养成教育的价值,并结合小学德育工作实际论述了“双十条”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十条”;小学德育;习惯;养成教育]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则能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助力,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教育工作忽视习惯的培养,则可能导致学生养成恶习,最终贻误终生。而以往养成教育多以口头教育为主,缺乏具体可行的指导规范,因而教育成果也甚为寥落。可见,借“双十条”明确习惯养成的规范,才能够真正令德育工作落地。
一、借“双十条”促进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作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不仅在生理上幼稚逐渐向成熟过度,而且心理上自我意识也悄然觉醒。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能够产生个性化的见解,这是他们社会化能力的具体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自控、自律能力较差,在心理上存在激烈、动荡的情况。这意味着学生在习惯养成上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教育鼻祖孔子也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说明小学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一旦错失良机或养成了恶习再矫正就颇为困难。“双十条”则强调将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遇到类似情境时能够不自觉的遵守。从双十条内容来看,“学会倾听”、“认真书写”、“完成作业”、“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等,不仅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细致入微更便于操作落实。
(二)丰富小学德育教育资源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育与教学同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是齐头并举两不误。但从当前小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教学而轻道德教育的问题,这显然背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尤其在德育资源方面更是存在严重的匮乏,失去了教育的理论基础,自然也令工作开展困难重重。通常而言,小学德育除了依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外,还需要积极开展日常教育、少先队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一方面思品课程课时分配有限,且该课程属于非考试科目往往也不受师生重视。另一方面,日常教育、班级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系统成熟的教育资源,在工作中大多为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因地制宜的设计德育任务,但也可能由于德育资源缺失的问题导致工作流于形式。而“双十条”所要求的内容几乎渗透了课内、课外的方方面面,将其引入德育工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德育资源,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内化为肌肉记忆,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以往的学校教育更强调以完善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不仅没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还激发了学生的叛逆心理。相比之下,养成教育主张对学生润物无声的滋养,最终使他们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这种做法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也被证实确有其效,如美国心理学家格思里认为,特定的行为与生理上的肌肉活动有密切的练习。尤其经长期的训练后,个体将会形成固定的肌群连锁反应模式,一旦进入到特定情境,就会激起一连串的肌肉活动。这与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谋而合,也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长期习惯的引导塑造,学生能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性格,从而给他们的命运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双十条”在小学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实际上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知识、学生行为规范中所涉及内容稍显抽象枯燥,给他们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若在养成教育中,一味地依靠照本宣科的说教,恐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部分学校所采用的“灌输”措施,更是令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这无疑适得其反了。因此,在双十条习惯养成教育中应取材于生活,以学生更熟知、更常见的情境来进行引导启发。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将死板的教条转化为直观、生动的画面,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将其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准则。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视频短片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抑或是组织学生模拟角色表演,通过开放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善恶。
如针对课堂秩序差的问题,需以双十条中“学会倾听”来教育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对话交谈的动画短片,以客观地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的所作所为。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从而坚定他们改正的决心。有学生提出听讲应专心致志,尊重老师在课堂上无私的奉献;也有学生提到,善于倾听其他同学发言也是一种好习惯,并且需要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夏夫兹博里的观点,人类天生就具有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因此在视频观看中能够迅速意识到问题。此时再结合“双十条”具体要求进行讲解,学生则能够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并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
(二)点滴入手,促进自我管理
新课改以來教育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于构建主义学说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互动、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同样值得养成教育借鉴,学校应摒弃以往教师苦口婆心的劝诫,而鼓励学生参与到自主管理中。比如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班级德育存在的问题来制定个性化的行为规范。同时还需要确立自主管理制度,由学生来轮值“班长”职位,协助老师开展养成教育。如此一来,在学生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机制,确保他们自主的实践双十条的相关要求。而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通常而言他们的生活经验都较少,对“习惯”的认识也不够准确。因此,在双十条教育中忌贪大求全,而需要着眼于细微处,将习惯养成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来慢慢攻克。
如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可以要求值日班长对当天学生行为进行记录,并以此作为日常表现考核的重要依据。而关注内容主要为迟到早退、作业完成情况、卫生情况、仪表礼仪情况等。教师根据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个别谈话,及时将学生的恶习扼杀在摇篮中。最后还应当要求学生以双十条的正确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通过导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学会、做到。
(三)持之以恒,行为矫正强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习惯的养成亦是如此,需要在教学管理中常抓不懈。尤其小学生普遍存在明显的惰性,即便在短期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作风,此后稍有不慎也可能故态复萌。因此,基于双十条的习惯养成教育不仅要落到实地,而且还必须定期检查反馈,从而对养成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动态调整。此外,根据强化理论观点可知,若要培养学生长久的习惯,必须通过一系列正面强化的巩固、负面强化的矫正。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不良恶习,那么久需要及时批评,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确恰当的做法。而若有学生表现出众,在学习和生活中均能够严于律己,那么也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这种正强化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得到了认可,在此后类似情境下就会继续这一举动,直至在生理上形成肌肉记忆。
如为了确保晨读秩序和教学质量,可以制定出详细的规则对学生进行奖惩,通过奖优促差的手段来改善学生习惯。对于晨读迟到、不认真的现象进行严肃的批评,必要时可以小惩大诫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晨读中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则需要给予一些口头表扬,同时增加平日表现的考核分。这一奖惩措施在其它方面也能够广泛运用,对学生课内、课外行为进行全程监督,从而增强养成教育效果。
(四)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模仿是人类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手段,这种现象在青少年阶段最为常见。小学生大多好奇心旺盛,并且对外界事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通过示范的方式来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对于不良习惯的模仿能力同样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来循循善诱。而教师作为一种“权威”,在以往教学中仅通过口头说教而甚少践行,不仅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可能给学生造成虚假失真的印象。因此,在双十条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言传兼顾身教,给学生形成树立一个活的榜样。凡“双十条”中所提出对学生的约束,那么教师首先要能够严格遵守,否则在教育中将不具备说服力。同时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号召,调动学生的模仿学习,最终令他们形成良好习惯。
比如“双十条”要求学生讲究卫生,这是个体文明程度的表现。但笔者发现,学生对个人卫生较为重视,而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甚少关心。为引起学生的注意,笔者在下课后都将粉笔碎屑及其他垃圾及时清理,保持黑板、讲桌、讲台的干净整洁。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均能够做到不乱扔乱丢垃圾,少数学生还能主动承担起杂物归位、清捡垃圾的责任。
(五)合作联动,实现家校对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是一项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得缺席。尤其是在习惯养成方面,家庭教育更是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学校教育更多着眼整体,采用了比较统一的教育手段,这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家长对学生个性了解更深,同时也能够作为课外的监督者、引导者,对学校教育不足进行弥补。首先,学校应当定期召开家长会,促进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并进一步提出习惯养成的个性化指导方法。其次,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家长联系本。家长可以随时记录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及时反映可能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进修矫正教育。最后,还可以促进家校对接,组织家长学习“双十条”的内容,并对如何实施教育提出宝贵意见。如此一来,不仅能给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家长的参与还帮助教师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养成教育是关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双十条”则是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具体要求,将其融入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呼唤。笔者建议,学校应善于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情感认同;着眼细微之处,借助自主管理的方式来明确是非、善恶;借助奖优促差,持之以恒的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同时要言传身教,发挥教师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的示范榜样作用;最后应促进家校连同,两者互促互补不断提升习惯养成教育水平,推动双十条的尽快落地。
参考文献
[1]赵庭.让好习惯为幸福人生打好底色——福州市德育工作综述[J].中国德育,2018(23):55-59.
[2]曲新.小学生良好行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39+241.
[3]颜敏.习惯养成教育:功夫在诗外——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2(16):53-56.
[4]黎光明,彭勇,吴元军,甘业金.“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7):8-11.
[5]陈元东.培养好习惯奠基好人生——打造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学校行为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0(S2):27-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