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
2019-09-10黄熙
黄熙
摘要:新课程教育改革在幼儿教育方面已经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该与多方面合作,例如家庭,社会,将多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一起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不能只是幼儿园自己发挥作用。但幼儿园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首当其冲,为学生在多方面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条件。例如,学生活动时和学习时的环境与场地,午饭的营养搭配,良好的而又健康的作息时间安排等等。让学生在幼儿阶段不仅能够开心愉快的学习,还有一个健康的幼儿阶段。从这一点出发,现在社会认为,幼儿园应该与社会上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而又快乐的童年,让学生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开放。下面本文将浅析一下幼儿教育生活化,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生活化;幼儿教育;共同合作
引言:幼儿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开始接触教育的起点。幼儿教育的质量可能会对孩子日后能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日后能否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或社会都应该重视起幼儿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使學生生活在更加健康、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里?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现在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增强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
如果想让幼儿阶段的教育变得更加生活化,就一定要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以了解和认知实际为基础,进而了解生活、认识社会、提升自己。因为幼儿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还不够成熟,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单方面进行理论的引导,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使其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的,因此应该通过让学生感知生活的方式,使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不过于死板、严格,可以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或途径,了解和感知生活,提升自我。
举个例子,夏天是菊花开得正艳的时候,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野外或公园看一看菊花。让学生在观察中欣赏菊花的姿态、颜色等等。在观察和欣赏中感受菊花的美,或者猜一下菊花的花语,然后共同交流和分享一下有关菊花的诗句。与此同时,在学生观察完菊花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带领,告诉学生虽然菊花很美,但同时它的生命却很脆弱,如果有人不小心将它摘下来或者不小心踩到它,它可能就死掉了。任何一株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弱小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爱护它们,在走路时不能随意践踏。如果我们不尊重不爱护它们,而是随意地践踏它们,就会对菊花造成一定的伤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观赏菊花的同时,培养爱护菊花的情怀,进而珍惜菊花、同情弱小。让幼儿阶段的学生通过实际的接触和切身的感受发现生活的美,进而更加珍惜生命【1】。
二、增加自然气息
如果想让幼儿阶段的学生在未来能够有更加健康、更加和谐、更加全面的发展,教师在开展课堂时,应该将课堂与大自然相结合,利用大自然中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可以在自然中感受和体味生活。
例如,学校可以在建设幼儿园时,可以多种一些植物,一方面能够使学校变得更加美观,同时也是学校更具有自然的气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日里观察学校中的某个植物的生长变化,并为其写下生长日记。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亲手种植一些植物在学校的围墙下面或其他地方,学生亲手种下的植物会使学生对其更有感情,会更加珍惜它、爱护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当这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文章或画手抄报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在这次活动中有哪些收获,这样的反思会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三、良好的日常作息安排
幼儿阶段的学生因为思维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因此对其的教育方式只能是潜移默化。这时就要求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制定科学、健康的作息时间安排,让学生可以从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每天发生的小事中得到影响。进而培养其身上的优良品质,并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举个例子,当学生共同在外面做游戏和活动时,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这时,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着急的去把学生扶起来,而是应该通过语言的鼓励或其他方式的鼓舞,让学生有足够的勇气自己站起来。如果学生最后成功地自己站起来了,教师这时就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如果学生最后没能成功自己站起来,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鼓励,让他下次如果摔倒希望他可以自己站起来。如果这种训练能够被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在一方面会变得更加勇敢,另一方面也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性【2】。
四、结语
幼儿阶段是学生启蒙的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或是学校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作为幼儿教师,学生的主要负责人,更应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以身作则,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或切身的体验与自然接触,去感受和认知生活。这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使幼儿教育变得更加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吴婷婷.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 科教文汇, 2013(5).
【2】邓海英. 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