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敢表达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冲动语言表达

在一些人看来,95后敢想敢说,表达太直接太自我了。现代文化通常鼓励表达自我,认为自我的身份认同是通过自我表达获得的,而传统的沟通方式,则会赋予自我表达更多的意义。比如,一个孩子说今天的午餐不好吃,可能只是一个孩子主观的想法,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但在传统的东方文化看来,这句话就可能代表:孩子在抱怨,不懂得感恩,这样的表达是不被赞许的。人们更喜欢关注群体、他人的愿望,放下自身感受的做法。

然而,能够勇敢表达自我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如果一个人的想法和情感长期被压抑,无法表达,就会引起内心的冲突,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说过:当你能把经历的事件和伴随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的症状就可能会消失。心理咨询之所以有可能让一个人发生改变,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由表达,避免积压大量负面的能量。

当一个人能够体察到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自身,这些新的理解,又会构成新的表达的欲望和内容,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生活中多一些对情绪的自我觉察。任何情绪都有它的意义,冲动也是一样,每次冲动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进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了解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当我们通过冲动的情绪看到背后的心理需求,就是在更深的层面了解自己,治愈自己,给自己心理营养。

(摘自《中国青年报》叶青/文)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冲动语言表达
结婚是需要一点冲动的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心理疾病是“想不开”吗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