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梨园套种油菜绿肥栽培技术
2019-09-10李萍陈小梅乔金玲
李萍 陈小梅 乔金玲
摘 要:香梨园套种油菜作为绿肥是以翻压鲜草为目的,管理比较粗放、生育周期短、肥田效果好的一种果园培肥技术。种植油菜作为绿肥适时翻压,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果园土壤改良、改善香梨园生态环境、培肥地力等作用,同时,其投入少、种植技术简单、易管理、效果好,是目前果農最易接受的梨园培肥方法。
关键词:香梨园;套种;油菜绿肥;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6-0082-01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志码: B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发严格,有机肥的使用成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林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库尔勒香梨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已成为巴州、新疆乃至全国的“金字招牌”。香梨产业也是振兴该市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8万hm2。2019年,库尔勒市积极倡导,大力推广香梨园套种油菜绿肥,旨在提高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树势和抗病能力,进而提高香梨的口感和品质。
1 套种油菜绿肥的优势
1.1 投入成本低
种植油菜绿肥只需选择纯度80%和净度90%的油菜籽作为种子播种即可,一般用量在1~1.5 kg,按单价5.5元/kg(含运费)计算,油菜籽的成本价在5.5~8.3元/kg。除此之外,仅需少量肥料即可满足生长所需。
1.2 操作简单
油菜作为绿肥栽培仅需用在墒情适宜的情况下,用旋耕机翻地后直接人工撒种,最后将地耙平即可,也可进行机械播种。种植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无需人工除草。田间管理与香梨园同步给水,适当进行病虫害防治即可。
1.3 综合效益高
油菜植株N、P、K含量较高,盛花期最佳碳氮比25∶1,有利于微生物发酵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油菜植株高大,生物产量高,鲜株重量可达1~2.5 t/667 m2[2]。油菜含有硫甙,对土壤具有一定杀虫消毒作用。油菜根系不仅含氮较多,且分泌的柠檬酸等有机酸较多,其可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能够调节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平衡[3-6]。同时,油菜属于直根系作物,其根系腐烂后形成土壤孔隙,可提高土壤通透性,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肥田效果较好,若香梨园连续种植油菜绿肥5年,效果会比较明显[7]。油菜在适宜条件下播种后3~5 d就可以出苗,且生长迅速,长势强于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杂草生长。油菜翻压作为绿肥,为梨树提供营养的同时,减少化肥施用量,使得香梨口感细腻,果品品质提高[7,8]。油菜属喜凉作物,不仅对生长环境适应性较强,而且抗逆性、耐寒性、耐阴性较强,适宜在适当树龄的梨园套种。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套种油菜籽品种
甘蓝型春性油菜。
2.2 播种时间
第1茬春播可选择2月底顶凌播种,最迟必须在3月底至4月初、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完成播种。大田杂草多,播种前1 d,可用草甘磷灭绿处理,使用完除草剂后6~8 h再播种,油菜种对除草剂敏感,切忌让其接触到除草剂。复播应在前茬油菜翻压后,抢墒播种。
2.3 播种方式及播种量
播种方式分为以下2种:
(1)机械条播(小麦播种机)量为1 kg/667 m2左右,机播时需要加1 kg左右炒熟的萝卜籽。
(2)撒播(可人工或撒播机)量为1.5 kg/667 m2左右。按照1∶5的比例加湿土混合撒播。
2.4 播种方法
根据树龄大小均匀播于距树干0.5~1 m的园地内,播种深度2~3 cm;因油菜籽颗粒较小,旋耕机旋地后,撒播时将种子与土混匀,均匀撒种后应立即耙地,避免油菜籽悬空,影响出苗。
2.5 田间管理
同梨园同步给水,必要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即可。
2.6 适时翻压
油菜生育期一般为3个月,花期即可翻到地里,腐烂作肥料。第1茬春播在7月上旬开始翻压,之后再进行1次复播。翻压时用旋耕机将油菜翻入土中,深度为15~20 cm,翻压务必要严实,必要时进行2次翻压。
参考文献:
[ 1 ] 卢斌,刘鲜艳,吴婉莉,等.苹果园套种油菜绿肥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8):53-57.
[ 2 ] 邓力超.油菜也可作绿肥[J].湖南农业,2015(3):12.
[ 3 ] 刘鲜艳.苹果园套种油菜绿肥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5(23):99.
[ 4 ] 万国佐,厉晓腊,陈官菊,等.幼树梨园套种油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J].浙江亚热带作物通讯,2007,29(2):27-29.
[ 5 ] 刘亚柏,王敬根,付反生,等.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15,36(4).
[ 6 ] 叶新华.林业套种绿肥油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2017(1).
[ 7 ] 祁永春,黄晓玲,龙再俊,等.果园套种油菜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试验[J].农村科技,2018(3).
[ 8 ] 王斌,杨永春,李龙,等.不同绿肥作为对延安南部矮化土壤的改良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11):1643-1645,1674.
(收稿日期: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