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话剧的时代特征
2019-09-10徐崧
徐崧
摘 要:我们都知道,是因为有了新中国才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文艺事业的兴起,有了新中国话剧的开始前进。话剧自从出现,就非常重视传达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随着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百态与群众生活,充分体现其艺术性,在本文之中将会对其时代特征进行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话剧;时代;特征
1 引言
话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民族的需要、历史的命运、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需求,所以,強调使命感、责任感与人的重要性,代表了它关键的时代感。话剧塑造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形象,不管是南城贫穷的程疯子,茶馆老掌柜王利发,还是元代大才子关汉卿,又或者是敢对抗命运的有志青年孙少平,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也表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
2 新中国话剧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2.1 1949年到1966年的建国后17年戏剧
这个阶段,新中国洗清了封建的污水,解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黑暗,我们人民开始有了积极的心情和态度。对话剧来说,话剧在国内的数量越来越多,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涌现出不少十分优秀的话剧从业人员,有导演、编剧、演员、设计舞美的、管理剧场的人等等。还有不少经典的话剧,不仅有五四运动之后的典型话剧,还有国外进口的话剧[1]。不过,这个阶段最大的成绩还是涌现出许多原创的话剧作品,体现了新中国的新思想、新生活,表达了群众对时代变化由衷的赞美与歌颂。
2.2 1976年到2000年的新时期戏剧
以九十年代划分界线,新时期戏剧分为前期与后期。1978年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明确了实践的重要性,淘汰了阶级性的政治教条,解放了思想,开始施行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由于时代变迁,话剧的进步喜人。一方面,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束缚,解放了思想,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国外成熟的话剧经验被大量引进。另外,戏剧理念与相关知识理论开始快速更新,不断完善文化生态,优秀的中青年作家、导演、表演家与话剧作品层出不穷。同时,由于传媒的发展进步,话剧的传输渠道愈发顺畅,不断摸索,体现出自己应有的重要性。
2.3 2001年至今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话剧经历了漫长的优化调整,开始表现出强大的实力,不顾商品经济的冲击,秉承艺术理想,开拓进取,变化很大。首先,发展逐渐变得多元。由于改革文化体制,开始出现部分民间的话剧团队,活跃在各个剧场。其次,党与政府非常支持话剧的发展,不仅建立了2国家艺术基金,每年还都提供不少话剧补贴,申报了不少项目[2]。第三,开始注重与国外的话剧团队互动,增加了国际合作,收获很大。不仅涌现出不少知名导演、著名话剧团队,还邀请了国外导演与演员来到我们国内一同创作中国话剧,这些说明了中国戏剧正在走向壮大。最后,艺术方针很明确,为时代画像、立传与明德,话剧从业人员走进生活、扎根群众、赞美英雄,不懈攀登艺术高峰,优秀的原创话剧作品层出不穷。
3 新中国话剧的时代特征
3.1 时代性与现实性
新中国话剧始终坚持现实主义,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我们看中国话剧的发展经过,不管处于哪一阶段,都十分重视战斗性。这里的战斗,是与一切危害民族利益的敌对势力战斗,也是同不良艺术战斗。社会变革后,话剧的战斗性已然转向注重社会与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具有时代意义。
3.2 诗意的戏剧精神
中国一直以来诗歌发达,诗歌总集《诗经》是历史上第一部文学作品,其它诗歌经典题材还有唐诗、宋词、元曲等。戏剧不管是内容或者形式,都可看成一个完美整体,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新中国的话剧开始结合诗,效果斐然。诗里传达了很好的戏剧意象,描写细腻,烘托了意境,渲染了氛围,实为上乘之作。
3.3 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话剧在中华民族内发扬,遵循多年来的民族审美、欣赏与艺术趣味。尤其是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和生活表现,是我们应该花功夫钻研的珍宝。科学继承和创新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新中国话剧开始进步很大,开始存在不少诸如人民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话剧艺术中心,还有各省市许许多多厉害的话剧团队[3]。新中国话剧基本出自中国历史或生活,体现出民族个性与独特的历史积淀,得益于现代意识与民族美学的融合。因为只要是足够经典的话剧,作者一定要有最基本的良性民族文化素养,作品反映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最广泛的素质与价值观。新中国话剧的地方文化特色很浓厚,可以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个话剧作品是以哪座城市为背景,又是说的哪座城市人们的生活场景。中国话剧民族特色丰富,不光是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还体现了浓厚的话剧民族化,与民族精神牢牢契合,本质中就有强劲的中国力量。
3.4 开放的文化胸襟
话剧是作为引进的新品种,自引进开始,中国话剧就已经很提倡现代艺术精神了,立足于国外成熟的话剧表演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进步发展。新中国这七十年的话剧进步历程告诉我们,建立话剧文化生态与艺术体系,不断优化话剧自身的文化体制,还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才能推动外来戏剧文化。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做到上述这几点,改进自己。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话剧大量吸取国外成熟的话剧表演艺术经验,极大提高了自身的话剧表演艺术质量。新中国刚成立有不少留学苏联的戏剧前辈,很好地发挥了自身往后给艺术创造带来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样板戏逐步取代了话剧,导致艺术观念闭塞。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的艺术观念与流派极大促进中国话剧的发展进步[4]。新世纪之后,话剧艺术开始重视和国际舞台交流,融合了技术和艺术,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不知不觉,新中国话剧已走过了七十个年头,话剧从业人员通过民族的艺术精神与独特的艺术表现,连接了国际舞台。不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设置丰富情境,还是制造戏剧冲突或是运用戏剧语言,都完成了很好的自我转化与自我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斌.从舞台到银幕——论新中国话剧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7(11):95.
[2]喻荣军.上海话剧四十年:与时代同行[J].上海艺术评论,2018(6):24-27.
[3]刘颖.社会理想下的政治热情——论老舍建国后话剧的特点[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10):41-49.
[4]何虎生.政治站位高 史实把握准——大型史诗情景话剧《脊梁》的主题特征[J].人民论坛,2018(2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