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

2019-09-10

画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绘画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

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019年5月21日-8月20日

“支架/表面”(Supports/Surfaces)是法国的艺术运动,它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年轻艺术家们开始对艺术的未来,特别是绘画和雕塑的未来提出疑问。他们抱着寻找艺术根基的愿望,试图将绘画和雕塑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实践条件昭示于天下。图像空间和雕塑形式在他们手中付之一炬,绘画被肢解,画布与画框分离;雕塑被打碎,跌落底座。该展即呈现了“支架/表面”艺术运动15位代表艺术家的76件作品。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9年6月15日-9月1日

该展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作品展之一,展览基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挑选103件作品,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展品创作于1893年至1921年间,囊括绘画、雕塑以及纸上作品等多种创作,涵盖了毕加索早期的全部代表性阶段,分六个章节:早期毕加索、蓝色和粉色毕加索、驱邪者毕加索、立体主义毕加索、多变毕加索,最后部分展示了艺术家1927年至1972年较为晚期的一系列绘画和雕塑作品。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2019年6月15日-9月22日

这次展览是对艺术家谭平35年创作生涯基于当下的一次回溯和梳理。展覽中40余件平面绘画、版画、视频及场域创作追溯了艺术家的成长、生活和思考历程,经由个体生命的体验和视角观察其个人艺术的演变。展品以谭平创作的两条主要线索——版画和绘画交互展开,而其创作媒介和语言探索的起始点恰恰又与时代的精神轨迹形成了同样的双重交错。有别于以往,这次个展并不以时间性的单向逻辑呈现,而是以艺术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切近对语言和现实的思考。

奇妙的不确定性

北京侨福当代美术馆

2019年4月15日-10月21日

该展聚集40位来自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北美和南美的艺术家,共同探讨当代绘画领域的问题。展览强调当代艺术中近期重新被挖掘出的重要叙事——尤其关乎今天的绘画——从人类学的思考出发,聚焦于独特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具体情境的意义。展览基于关联性和情境化的意义,创造了某种特别的思想空间,抑或是一种想象的维度,在其中观众面对着令人不安的不可能以及不确定之事物,遭遇那些充斥着隐晦、模糊和非理性的现象。

王广义:通俗人类学研究

上海巽汇XUNWAY展览空间

2019年4月27日-7月26日

作为中国最具观念性的艺术家之一,王广义在近作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通俗人类学研究”?何种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种族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表现吗?越来越同质化的人类当真具有同一性的类本质吗?甚至在个体经验层面上,仍然要问:什么是凝视?面孔的凝视和被凝视意味着什么?如此等等。该展以“无知之幕”“种族、暴力、美学”“种族分析”三个板块呈现王广义的探索和思考。

影像

颜磊:狂喜加剂量

北京博而励画廊

2019年6月1日-7月15日

作为中国第一代观念艺术家之一,颜磊的创作实践涉及从绘画、摄影、录像到行为表演和装置等诸多媒介。他的作品致力于表达、展现和介入本地与全球、中心与边缘、权威与失权之间的动态张力,聚焦于全球化语境下促成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量的根基。在过去20余年的观念艺术实践中,颜磊对艺术系统的生产力、不平衡和不稳定的价值交换、艺术市场的主导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持续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时光褶皱:陈大志作品展

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9年5月24日-6月23日

艺术家陈大志通过作品打通“影像”“媒介”与 “精神”这三者之间无论是由技术还是文化产生的阻隔,展出的作品分“象外”“间隔 ”“平行之外”“寻觅”和“藏地记忆”五个部分。概括地说,是从自然景观、人的活动到精神世界这三个方面展示陈大志通过摄影所要追求与想要呈现的东西。在陈大志本人,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他的现世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他通过摄影这一精神实践所逐渐了悟世界的过程。

从巴黎走到威尼斯:维利·罗尼的摄影之旅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2019年5月31日-2019年8月25日

记者、工业摄影师和插画家维利·罗尼是20世纪法国摄影的关键人物,也是“十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1951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罗尼、卡蒂尔-布列松、布拉塞、杜瓦诺和伊势的作品展,罗尼的摄影因而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该展作品借自法国文化部建筑及文化遗产媒体中心,从其庞大的罗尼作品收藏中选择部分作品,以呈现艺术家的整体风格面貌。

王功新:潜影——与BIAO有关

北京掩体空间

2019年4月12日-6月22日

以掩体空间的历史语境及空间形态为出发,艺术家王功新运用既关联又对比呈现的方式,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材料和物质媒介,营造出一种工作状态中的暗房式展览场景,来探讨一种复杂的历史与当下于“镜像”关系的视听体验。此次展出的项目“潜影——与BIAO有关”,回应了艺术家于1995年7月在德国路德维斯堡10号艺术中心展出的个人项目“BIAO”。

炎夏之爱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2019年6月8日-8月9日

该展呈现了刘香成、马良、奥利维亚·马丁-麦奎尔(Olivia MartinMcGuire)和戴建勇四位摄影师的四个系列项目:《春天的爱》《我的移动照相馆》《中国式爱情》和《朱凤娟 2008-2015》。摄影师们分别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解读了中国人如何表达爱,从刘香成镜头下留存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含蓄情愫表达,到如今奥利维亚·马丁-麦奎尔拍摄的婚礼产业中体现出的爱的物质表现。也由马良那段长达28000公里,越过54个城市,用镜头寻找这世界上可爱的、浪漫的、善意存在的旅途,和戴建勇对当代女性的亲密叙事,抛出了“爱究竟为何”以及“爱在摄影中如何表达”的疑问。

装置

“另一种光”新媒体互动艺术展

深圳国际艺展中心iADC设计博物馆

2019年4月28日-6月30日

该展灵感来自建筑的设计理念,展出7名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家带来的14组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材质与媒介,表达各自对光影世界的诠释。其中,顾奔驰的装置作品《光的彼岸》和《一吨彩虹》,用上千根色彩纤维构架了一个莫比乌斯三角形的红色世界,线与线之间的缠绕和穿插,隐喻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艺术家秦岭带来的是沉浸式视觉体验装置《光与云》,用镜面材质和多棱镜结合影像,全新诠释了当代玻璃艺术。

宇宙·次生:李涛双空间个展

北京Tabula Rasa画廊、金杜艺术中心

2019年5月30日-6月29日、7月30日

该展于两个空间将分别展出艺术家李涛最新创作的两个大型装置系列,全面呈现其在材料、形态、空间上的思考和探索。在由Tabula Rasa画廊(至7月30日)所呈现的《宇宙》系列作品中,李涛大量使用铝制的工业材料和成品,通过切割、弯折、熔铸,呈现出陌生的结构和质地。与《宇宙》系列所构建的如异度空间般的金属世界不同,《次生》系列(至6月29日)因其多元的材料组合而呈现出丰富的色彩。

哈龙·米尔扎:电之离调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2019年6月7日-12月8日

这是英国艺术家哈龙·米尔扎(Haroon Mirza)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从展览结构而言,它一方面着力诠释西方社会当下视觉中心的转向——以及视觉在文化分析和当代艺术中的特权地位;另一方面使用“复制品”这一中文表达——该词条原义为形容某件原作的精确副本,并保留了相等的价值,并无任何负面含义。展览以此为框架,为副本的概念提供了一个与欧美大相径庭的定义。

设计

新的旧物:处于传统与革新张力关系中的设计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2019年6月7日-9月8日

该展着眼于经典如何转化为今天的设计,以及如何采用传统的方式使用全新的材料,探索了当代设计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许多设计主题虽然被冠之以“新”的名号,其原型还是来源于历史上的形式语汇,带有特定国家和文化圈的独特烙印,所以“新”的设计实则可以视为对传统设计法则的重新诠释。有来自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45位设计师或设计团体的作品参加展出,另外,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为此次展览新挑选了19件来自中国的作品,展示了全球范围对于旧物再设计的全新思考。

日本平面设计二巨匠:田中一光与福田繁雄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2019年6月12日-9月12日

永井一正、粟津洁、田中一光、胜井三雄和福田繁雄等是日本战后第二代平面设计师的代表。什么是日本?成为什么样的日本人?日本的设计与自我设计成了他们最关键的命题,于是多样化、批判性、个性化成了新的趋势。该展分为“田中一光:传统与未来的超链接”及“福田繁雄:超越平面的阴谋家”两个大板块,通过梳理、展出两位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的设计成果,研究20世纪后半段日本政治、文化、商业等诸多领域的平面實践生产情况,从而试图发掘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设计方法以及社会思潮,更希望借此帮助我们在当下的文化复兴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批判与自觉意识。

雕塑

回归与再造——雕塑家瓷绘作品展

景德镇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

2019年5月19日-7月10日

该展呈现12位来自8所院校的雕塑家的瓷绘作品,皆为艺术家的“跨界”创作,是一次实验性再造,更是对传统的回归。展览揭示了探索陶瓷语言、材料的新的空间与可能性。利用陶瓷材料进行当代的艺术表达,通过陶瓷材料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反映时代生活。

“I and 我”沈昱雕塑展

新竹藤艺廊

2019年5月21日-6月9日

穿行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旅美艺术家沈昱专注于把自己对东西方文化异同的体验和思考,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述,以此作为链接,让东西方观众更多更深入地触及彼此文化的多元性,借以引发大众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永恒的诘问——王立伟雕塑展

厦门时代美学馆

2019年6月9日-7月7日

该展展出雕塑家王立伟近年力作,其中《感官世界》系列曾获“曾竹韶雕塑奖”。王立伟的雕塑使用皮革这一材料,使生命物质以艺术的方式回转到艺术的生命体中,呈现出一种可触可感的视觉真实性。但他给雕塑“植皮”并非一味地让观者回到“皮肤”的感觉之中,为此他没有做“肤色”处理,相反,他常常根据作品需要辅以一种主观色彩。

建筑

人间自然:平田晃久个展

台北忠泰美术馆

2019年3月16日-6月23日

日本建筑师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出生于1971年,师承伊东丰雄,曾获多项新锐及新秀建筑奖项,兼具论述与设计的实力,已成为日本中生代建筑师代表之一。该展通过其12件近年代表作品,以“存在于世间的自然”“人工的自然”“天性自然”等视角切入,呈现其独特的建筑理念。

石上纯也:自由建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9年7月18日-10月7日

展览名为“自由建筑”,表达了建筑师石上纯也从不囿于传统的形式与方法,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地探索与更新建筑的全新定义。展览不仅将囊括“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住宅与餐厅”“森林幼儿园”“谷之教堂”等20组建筑项目,还将通过大尺度的模型、建筑手绘、设计手稿、影像资料等方式,向观众揭示建筑师实现理念的过程与细节。

古代美术

壽而康:院藏医药图书文物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9年3月27日-6月30日

该展通过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医药相关古籍、档案、法书、绘画、器物等不同类型文物,分“人之始生”“透视身体”“面对疾病”“外证治疗”“百草千金”“宗教医疗”“养生延寿”“医事制度”八个单元,勾勒中国传统医药学术与身体、疾病、信仰、制度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对日本、朝鲜等邻近国家的交流影响。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4月24日-6月30日

该展分“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意大利于今年4月向中国返还的7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历史相关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精神文化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等提供了实物见证。这些文物中有古朴浑厚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清末至民国的紫砂壶等。

秋史金正喜与清朝文人的对话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9年6月18日-8月23日

金正喜是韩国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建立了人称“秋史派”的风格。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对书信、文集及金石文的学习,不断钻研经学、金石考证学和书法。19世纪是中韩历史上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之一,以金石考证学为中心的清朝学术通过金正喜传入朝鲜,展览呈现了该时期金正喜(1786-1856)和清朝文人的艺术对话。

灼烁重现:15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上海博物馆

2019年5月28日-9月1日

该展汇集了国内外28家机构收藏和出土的280余件器物,除明代正统到天顺的皇家官瓷以及景德镇的考古出土品外,还有这一时期的分封藩王定烧的产品和民窑瓷器。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主要展出了清宫遗留或曾经宫廷收藏的传世品中属于正统至天顺时期的明代官瓷;“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主要展出了170多件(片)从景德镇珠山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及标本;“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主要展出了全国各地与藩王有关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属于15世纪中期的景德镇瓷器;“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主要展出了墓葬出土供器和生活用品。

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9年5月28日-7月14日

1925年,教皇庇护十一世在梵蒂冈组织了一场大型展览,汇集了10多万件世界各地的精美艺术品,意在展示天主教会对世界各国人民文化和艺术的尊重。这次梵蒂冈展奠定了梵蒂冈博物馆中国文物收藏的基础。此后,梵蒂冈博物馆还接收了一些来自早期传教士的收藏,最终形成了5000余件中国文物的可观规模。该展从其藏品中精选出78件展品,从天主教艺术、佛教艺术和世俗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展示。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提供了与梵蒂冈博物馆展品相关的文物12件共同展出,其中包括两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其他

百物曲

上海外滩美术馆

2019年6月22日-8月25日

该展呈现了54位挑战艺术与其他领域间明确边界的创作者,包括手艺人、治疗师、教师、研究者、电影制作人、舞蹈编导、活动家、诗人以及视觉艺术家。展览以“歌剧”的不同形式与发展兴衰作为楔子,展开探讨表演和想象在不同时期及语境中的意义。展览以剧场表演为入口,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透过观察世界舞台上不同的文化和知识系统,讨论殖民时代早已消亡的当下,一幕幕保护文化异质性的抗争是如何上演的。

李山:打开折叠

上海香格纳画廊

2019年5月18日-7月21日

“打开折叠”意为基因组双螺旋结构的铺平展开,进而对生物信息进行读取、写入、编辑等一系列人为干预。这是继2017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个展之后,李山的基因编辑研究更为深入的艺术性展示。该展的视觉形式囊括绘画、摄影和影像,作品试图从物种的本质层面展开信息与生命的深度对话。

时光之眼

上海宝龙美术馆

2019年5月25日-8月23日

该展是一场以宇宙为主题的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展览分为5个主题单元和2个互动单元,以“繁星若尘”“混沌初开”“时光探寻”“我的星球”及“漫步星际”5个单元为主线,用视觉艺术的方式表现对人类、自由、宇宙的终极关怀,映射人生浮沉。同时还为观众带来了两个特别的互动单元“光幻绽放”和“十二星座”,从艺术欣赏、科技互动、哲学思想等维度,以超验的心灵感知、强大的精神信念,为观者布置了一个个交叠错落、不可言说的视觉图景。

建立中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2019年3月23日-8月24日

该展是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首展,以展现持续发展的过程及建设精神,展出13位中国艺术家的未完成、实验性或不寻常的作品。展览的实验性姿态在建筑层面及策展层面与艺术机构的生成过程息息相关。通过这些知名艺术家不为人知的、未完成的乃至与其代表性創作大相径庭的作品,以此关注他们创作体系的实验性特质。通过重新评估作品本身、改变作品语境以及呈现被艺术史甚至艺术家本人忽视的作品系列,旨在探索“未完成”概念与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关系。

生境裂罅

北京AC Gallery

2019年5月25日-6月25日

该展主要展出了来自美国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所(IEA)的成员和常驻艺术家的一系列版画与影像作品。艺术家们将最新的数字科技与中国传统手工宣纸相结合,将精细的数字印刷细节展现于肌理丰富的手工宣纸上,从而创造出一种非传统的混合形式。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可爱的艺术罐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