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9岁“穆桂英”挂帅

2019-09-10钟迎雪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票友穆桂英挂帅

钟迎雪

酷爱京剧,自学书法,喜欢佩戴耳环等首饰,智能手机也玩得很溜……在青岛,有这么一位时髦又雅致的高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99岁高龄的陶菊老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因戏长寿,以戏会友

“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还没到老人家门口,一段清亮的唱腔便由远及近传入记者耳中。

被问到为何会与京剧结缘,老人首先道出“家庭”两个字。陶菊告诉记者,她是满族人,满族人有听戏的习惯。陶菊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戏迷,虽然后来家境不好,但是听戏的习惯一直没变。幼时她在戏园子听戏根本分不出是什么曲目,但是多姿多彩的脸谱、精致华丽的戏服、抑扬顿挫的唱腔,让儿时的她陶醉且着迷。

11岁那年,由于家境没落,陶菊在家人的带领下来到青岛谋生。尽管那个时候听戏对她来说极为奢侈,她还是在心里为京剧留下了一片小天地。特别是《穆桂英挂帅》这出戏,穆桂英的性格柔中有刚、刚中见柔,她临危受命时,一段唱腔荡气回肠,每次听到这里,陶菊就感觉全身热血沸腾。

20世纪80年代,陶菊从幼儿园退休。“当时我66岁。老伴去世后我受到很大的打击,朋友就建议我去学习京剧。”陶菊说。经过一番踌躇,她开始了学唱京剧之路。

自己买教材、拜老师、置办戏服,听录音机听的是戏曲磁带,看电视看的也是戏剧频道,陶菊逐渐掌握了各种曲目的唱法。不仅如此,她还带头组建了一支京剧队伍,短短几年间就聚起了近百名票友。由于岁数大了,陶菊一般不化浓妆,都是简单的戏曲扮相。她跟票友们一起走工厂、下部队,参加的慰问演出不计其数,还去过外地的不少地方,收获了满满的称赞与祝福。

陶菊热情好客,以真诚与友善赢得了众多朋友的尊敬和热爱。她80大寿时,从诸城来了一个演出队的京剧票友;90大寿时,也是宾朋满座、锣鼓喧天。“陶菊老人每天乐呵呵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因为唱戏经常在一起,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烦恼的时候。她就是我们大家的开心果。”72岁的董女士告诉记者,票友们都十分佩服老人的乐观与从容。

坚持练书法,手机玩得溜

除了唱京剧,老人的另外一个爱好是练书法。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记者在老人的卧室里看到,一副副对联整齐地挂在墙上,虽然没有书法家的功力,但是字迹十分工整清秀。“我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可是我愿意学习。”陶菊告诉记者,她在老家上过两年私塾,跟着父母来到青岛后便没有再上学,这也成了她最大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陶菊自己買字帖、找老师,闲时就在家练书法。“我知道自己写得不好,但是我会坚持练习,因为这让我快乐。”陶菊老人说时,脸上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乐长寿,勤增寿,善多寿,孝得寿。”在老人家中,不仅墙上贴满了她自己的书法作品,就连花盆都贴上了红色的“福”字,非常喜庆。陶菊说:“客人来我家,我觉得让他们感觉开心,我就开心。”

“哎呀,我接个视频啊……好久不见啊,姜老师……”正跟记者聊天时,陶菊老人的手机响起了视频邀请提示。只见老人熟练地拿起手机,划开屏幕,跟老朋友聊起了天。老人告诉记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智能手机了,不仅会拍照、语音聊天,还会录视频。

“看,这是社区演出时我给大家拍的视频,这是我跟京剧院老师的合影。”陶菊老人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她的“战果”。陶菊说,虽然她识字有限,但是喜欢研究。碰到孩子们来家里,她就让他们教自己,一遍不会,两遍、三遍……直到自己学会为止。不仅如此,她还学打拳、学舞剑、练健身操。正是这种求知欲,给她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让她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

猜你喜欢

票友穆桂英挂帅
那年夏天
《我不挂帅谁挂帅》教学设计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浅析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作用
挂帅不合适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婺剧《穆桂英》海报
杨六郎如何“智聘”穆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