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媒转型到5G革命:当前传播领域的几个关键词

2019-09-10喻国明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业谣言算法

喻国明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后真相、5G等传播领域的关键词,指出了5G将带来传播领域的革命与学科重构。

【关键词】人工智能;算法;后真相;5G

技术革命带来了时代的大变局,这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同样映射到传播领域。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光怪陆离的传播形态,令我们焦虑和难措手足。中国有句老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要善于抓住关键。那么关键有哪些呢?我认为,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关键词是:媒介转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后真相、5G、视频时代等。其中尤以5G为重中之重。让我们试着来做一点必要的解读:

一、人工智能的勃兴与新闻业的转型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超过人的智能,是研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从特点上看,人工智能采用大样本计算支撑,在算法上使用了深度学习方法,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机制来学习、判断和决策。作为一个凝结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的研究过程非常困难,其未来的发展也不可预测。 对于新闻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国际上各大新闻媒体所经历的一场“量化转型”。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不断进入日常的新闻报道领域,对新闻的时效性与客观性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观均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那么,对人工智能重构新闻业的影响关注点主要应放在哪些方面呢?

(一)“人工智能+传媒”的确会带来一些新的优势和特点

1.内容生产:海量、高效、全天候。以腾讯公司的人工智能机器人DreamWriter为例,其财经+科技应用的发稿量超过2000篇/天,体育发稿量500篇/天,包括每天行情报盘、上市公司公告精要报道,以及每轮每场体育赛事的消息。在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数字新闻领域,机器新闻写作早已锋芒毕露,极大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

2.反应迅捷:突发事件具备秒级出稿速度。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人工智能下的机器新闻写作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守望者”角色。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21时37分15秒,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25秒出稿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上的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八大项;“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对体育赛事报道的出稿速度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步。这种秒级的出稿速度,几乎可以说是秒杀人类。

3.内容分发:激活长尾与利基市场。一方面,机器新闻写作能够以用户偏好来制作相关的新闻内容,而且还能提供与用户个人生活场景相匹配的私人订制产品。不仅能够形成一种产品,还能够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场景用合适的形式分发给用户;另一方面,用户画像也将促进媒体对自己用户的了解,使媒体的运营更加个性化、精细化。有效地占领了传统媒介市场无法激活的长尾市场和利基市场,为新的盈利模式提供技术支撑,这是传统内容分发方式所无法实现的。

4.信息采集:传感器新闻拓宽感官视域。在新华社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的介绍中有这样的文字: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智能采集设备,结合新闻发生地附近的多维数据,自动检测新闻事件、自动生成数据新闻和富媒体资讯内容。让摄像头以及各种传感器成为记者的眼睛,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捕捉和生成上,快人一步、自动生成。实际上,这是传感器新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说,传感器新闻会增加新闻的细腻度,提供更多角度的信息解读。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的好的影响有目共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其不利的一面也应当值得人们警醒。

(二)人工智能对新闻业带来的部分不利影响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人工智能虽然很超能,但并非万能。机器新闻写作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但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数据化的。即便是有这样的数据,也需要专业的人工挖掘和努力寻找,而涉及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也令机器很难染指。虽说人机协同是未来媒体生产、分发的主流模式,但说到底,人还是机器的主宰。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对于新闻业,人类与机器合作才有更美好的未来,人类永远是在新闻业务的关键环节中的核心。人工智能对新闻业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又出现新挑战、新问题,但是只要处理方法得当,技术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所用。苹果公司的CEO库克在乌镇“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很多人都在谈AI,我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这句堪称振聋发聩的警世格言,非常值得正在“人工智能+”媒体领域行进中打拼的人们好好记取。

二、算法即权力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在任何情况中,10%的事件引起了90%的事件,我们忽略了那个10%,却被那90%震惊”,关乎数据处理的技术问题并未获得学界足够的重视。应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算法,而算法的社会本质则是一種权力。例如,定位于“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推荐引擎产品”的今日头条公司,其核心是一套由代码搭建而成的算法,成为今天中国最大的资讯分发商。同样,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它也早已“行动”在使用机器算法的路上。不管是算法对于新闻业的重塑,还是算法对于各行各业的跨界整合,无一不使人思考:技术不仅能够赋能与赋权,而且它自身就构成一种权力的行使和对于传统权力模式的替代(请参见右图)。

从算法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应用,我们便可以窥见其权力的体现:虽然算法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权力,但它在实际上仍代表的是政治利益或商业利益,它在技术无意识的层面上运作,并且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用户在满足于个性化推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意识不到自己正处于商业利益的监控之下。因此,在充分享受算法为用户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要警惕算法的运作黑箱与背后的利益操纵,关注算法作为一种新技术究竟给予用户多大的权力,同时又在多大程度上使其处于全景监视中。总之,在未来人机博弈的传媒业,人需要更好地提升自己驾驭机器的能力,否则,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被机器所“驾驭”。

三、后真相时代的共识性危机与谣言的泛滥

“后真相”这一概念是2004年美国传播学者拉尔夫·凯伊斯提出的。所谓“后真相时代”是指在信息泛滥、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源的时代,真相的社会共识性机制出现了危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也映射到对于事实的判断中。由此,传统意义上新闻专业主义的精英们对于真相的判别很多情况下不能得到人们普遍一致的认同,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事实的客观陈述变得越来越“主观”,而人们判别的重心转移到彼此关系的把握以及情感共振的程度上来。后真相的出现一般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原因:1.内部:相较于主流媒体和那些自媒体的澄清,受众更愿意相信彼此的关系认同与情绪共振,公众不再相信所谓的真相,也没有时间去挖掘事实的真相,公众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更愿意去听、去看自己想听和想看的东西。流言、谣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传播,往往呈现出真相的样子;2.外部:大数据、社交媒体等技术与权力的介入,使得“谣言、流言、绯闻以真相的幌子在网上肆意流传”。

于是,问题在于:后真相造成了社会认同的“深层次危机”。无论是对良性社会的建构、共识的形成,还是公信力的提升都是不利的。近年来“后真相”的典型案例几乎比比皆是,例如,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女童王凤雅事件和昆山“宝马男反杀案”等。

大部分人“猜得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尾”,而“吃瓜群众”已经走在制造下一波高潮的路上,很多人早已忘记上述的事件最终走向了哪里。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最大的便利是连接了所有人,最大的“罪恶”也是可以被任何人连接上——当事人不想说,而“被连接”的人已经站在了门口;当事人很想停,而“被连接”的人并不“过瘾”;当事人很想言明真相,“被连接”的人却正“众口铄金”……互联网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声,也可以让任何一千万个人发声,那些没耐心的、被情绪裹挟的每一个个人节点,都会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谣言与后真相其实密不可分。在技术的加持下,网络谣言表现出一些全新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对网络谣言进行权威修辞和恐惧诉求,例如数据化支持和以专家化名头来为谣言加冕;另一方面,对网络谣言进行日常生活化的庸俗解读又达到了祛魅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事实让位于立场,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也即谣言传播的“逆火效应”。

当然,强化人们信念的不仅仅是相反的证据,圈群化传播也使得可视化带来某些负效应:谣言在社会小圈子传播中会形成所谓的拟态环境和意见气候,即认为这种事情发生很多,为什么不去模仿去做,使得社会学习效应进一步加剧,谣言不幸地成为了社会示范,又反过来“规训”圈子成员的行为。因此,在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将辟谣关口前置化。如利用大数据技术鉴别谣言信源的唯一性进行有效锁定,或是充分利用谣言的传播时滞性,及早切断传播路径;其次,也可变内容识别为圈群识别与情绪识别,为重点人群进行画像,构建信用分级的造谣者和传谣者、易信谣者数据库,实现精准治理。

四、5G与传播领域的革命与学科重构

5G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技术。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批准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标志着中国将正式跨入“5G时代”。5G的特点可以用“两高两低”来概括: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按照华为5G技术专家的说法,在5G网络之下,它可以连接5亿个场景、50亿个人和500亿个数据传感器。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来自于环境还是我们的可穿戴设备,都会参与到未来的内容生产当中,而这种内容生产所呈现出来的类别、价值以及它对社会、商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

那么,5G技术究竟对传播学和新闻业有何影响呢?

第一,视频表达成主流。相对来说,书写文字是比较单纯的,含义干净整洁,没有太多杂音或附加成分,适合于表达事实性的、逻辑性的、理性的东西。但是5G所带来的视频凸起,势必会使社会表达中的核心表达、关键性交流都被视频语言所取代。随着5G的崛起,中长视频必然强势登场,成为社会性表达的中心和主流,这是一种社会主流表达形式的巨变。这一巨变意味着社会传播的效果进入一个“看脸”的时代。

第二,“场景”成为价值变现的范畴。随着5G时代的来临,5G的高速率、低时延等技术的强大支持势必使VR/AR/MR复苏与崛起。有了5G的技术支持和VR/AR/MR对于场景的虚拟建构,我们就可以“创造”这些节点,“设计”这些作为信息交汇的节点的“场景”。通過构建这些“场景”,吸引具有特定“趣缘”的人们在特定的场景中汇聚,形成价值变现的平台。

第三,电信传播学呼之欲出。很显然,5G不是一项“弯道超车”的技术,而是一项“换道行驶”的技术。在5G技术的革命性改变之下,传播学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张,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面临着扩容、重构的革命性任务。而首当其冲的是必须认识到技术逻辑对于传播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性的结构作用。这便是建设“电信传播学”的缘由与依据。

以5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基础性改变,对于传播领域和传播学科而言是一项从内到外的深刻的革命性改变。能否过好5G这一关,将是决定着传播学科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否成为时代发展主导者地位的关键。对此,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肩负着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与担当。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林】

猜你喜欢

新闻业谣言算法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
技术拓展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