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混改天地阔
2019-09-10董雷
董雷
中联重科进军全球的“路线图”已基本落地。
4月14日,圆满收官的全球工程机械界最大的盛会——2019德国宝马展上,中联重科成为展会最耀眼“明星”。成功拿下7亿元订单及意向订单,得到欧洲、北美、泛太及俄语区等众多市场青睐。
中联重科在海外已建成意大利CIFA工业园、德国M-TEC工业园等八大生产基地。公司在全球40多个国家建有分子公司,以及营销、科研机构,为全球6大洲80多个国家的客户创造价值。
有分析认为,中联重科之所以能够扛过行业寒冬,走出困境,与其经历三个阶段“混改”,引入各类资本,形成科学的股权结构不无关系。
3月30日,中联重科最新公布的2018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51.65%。
从近几年年报数据来看,中联重科自2016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负数之后,已连续两年正数增长。
中联重科“混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和良好的治理结构。中联重科前身为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是原建设部直属的唯一一家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随着国家对科研院所改制政策措施的出台,1992年,时任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个人、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1997年,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由长沙建机院作为主发起人、持股74.75%,联合其它5家发起人,设立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中联重科在深交所IPO,募资6.14亿元,国有股长沙建机院持股49.83%:公司由此迈出了混改的实质性一步。
第二阶段,进一步实现股权的混合多元。2005年10月,长沙建机院完成公司化改造,其中国有股占94.1%,员工持股5.9%。2006年5月,弘毅投资受让深圳金信安所持中联重科15.83%股权,成为中联重科第二大股东。同月,湖南省国资委挂牌转让长沙建机院32.1%股权,其中的24.1%转让给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一方科技和长沙合盛科技两家公司),8%转让给弘毅投资。2007年,长沙建机院向中联重科出售了与其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实现整体上市。2009年3月,长沙建机院所持41.86%的中联重科股权,由其股东按持股比例承继。中联重科至此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各股东持股比例为:湖南国资委24.99%、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12.56%、弘毅投资12.36%、其他股东50.09%。
混改的第三阶段就是资本国际化。2010年12月,中联重科登陆香港联交所,募资150亿港元。主要股东持股变为:湖南国资委16.77%、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8.5%、弘毅投资10.96%。2012年2月,湖南国资委以函件的方式明确,将中联重科界定为国有参股公司。截至2014年底,主要股东持股是:湖南国资委16.26%、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持股7.14%、弘毅投资8.9%。
最新的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显示,中联重科拥有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HKSCC NOMINEES LIMITED)、湖南省国资委、长沙合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智真国际有限公司、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弘毅投资产业十大股东。
既有国有资本,又有民营资本;既有国内投资者,又有国际投资者……这是典型的没有绝对控股股东,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及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不同性质的资本充分融合,成为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利益共同体,这让中联重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从容应对,搏击风浪。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认为,中联重科混改的关键在于产权多元化改革。相比于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联重科实现的混合所有制,股权合理分散,股东相互制衡,既避免了国有股东因为股权比率过高,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行政干预,也有效抑制了管理层持股比率过大,形成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内部人控制。
“混改”让中联重科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全面接轨。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资源整合能力得到极大增强,这也成为中联重科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底气。一幅进军全球“路线图”徐徐展开……
2001年到2003年,先后并购了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浦沅集团。其中于2003年8月30日并购浦沅,是当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规模的企业并购。
中联重科和浦沅同属工程机械行业,在该行业的不同领域均负有盛名。浦沅集团是我国大型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其中工程起重机、特种车辆产品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在业界首屈一指,曾将起重机械行业四项“国产银质奖”中的三项收入囊中。两家企业的并购形成了技术、市场、品牌资源的互补。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评价此次并购时说:“中联在1997年时就已经提出技术、资本、市场三根纽带,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方式联结国内建机行业企业,整合行业资源。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内部整合,积蓄实力,但当时时机、能力还不成熟,而现在我们认为正当其时。”
正是这一次并购,促进了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之间为增强竞争能力而进行的企业并购、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企业网络等各种形式的联合,掀起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的浪潮。
2008年,中联重科又连续并购陕西黄河工程机械集团、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信诚液压。至此,中联重科“工程机械航母编队”基本成型,成功入列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集团军”,排名第三。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也开始了远洋出海之旅。
2008年9月,中联重科联手弘毅投资、高盛集团和曼达林基金,以总价2.71亿欧元,成功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100%的股权,业界轰动一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认为,“在全球机械工业领域,美、德、日处于第一方阵。中国的高端装备发展较为被动,主要是因为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材料的欠缺,而并購是跨越这一鸿沟的捷径”。
然而收购伊始,市场上就存在诸多质疑声音,主要观点是中联重科出价过高,等于是在高位接盘。我们都知道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次收购对中联重科来说,可谓是十分凶险。收购之后,中联重科的资金流动性和负债水平都在恶化,显示出可能被这次收购拖垮的迹象。转机发生在2008年底,我国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泵车为代表的混凝土机械迎来了为时五年的高速发展期,中联重科转危为安。
“一次成功的跨国并购,就是企业的一次国际化成人礼”。2011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应哈佛商学院邀请发表演讲,中联重科成功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案例成功入选哈佛案例库。
中联重科国际化战略由此大幕拉开。
2012年8月,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签订合资建厂协议,直接投资建设第一个海外工厂,主营塔式起重机。
2013年12月,正式收购全球干混砂浆设备知名品牌Neuenburg的德国M-TEC公司。
2015年12月,联合曼达林基金成功收购意大利LADURNER公司75%股权。
目前,中联重科进军全球“路线图”已基本实现由构想到落地。其在海外拥有意大利CIFA工业园、德国M-TEC工业园、巴西工业园、印度工业园、美国研发中心、白俄罗斯生产基地、土耳其和沙特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公司在全球40多个国家建有分子公司,以及营销、科研机构,为全球6大洲80多个国家的客户创造价值,拥有覆盖全球的完备销售网络和强大服务体系。
詹纯新说,“‘走出去’不仅是把产品卖到海外,把工厂建到海外,更要‘走进去’融入全球的产业生态,做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共同支撑起来的世界企业。”
近日,中联重科新一代4.0泵车——四桥63米7节臂新品泵车在长沙麓谷工业园顺利交付客户。该车采用智能三级诊断系统,能够实现开机、过程及停机自动检测,生成的数据信息,可以推送至客户端APP智能应用中,方便客户随时掌握泵车运行状况。
今年前四个月,中联重科在高科技、智能工程机械产品研发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六”标准车载泵、路轨两用消防车、盾构吊装新利器——ZCC3800S履带起重机、四桥63米7节臂新品泵车等产品的连续亮相,成功推动行业技术升级提速。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源自于中联重科强大的技术产品创新基因。早在2012年,中联重科研发的7桥7节臂101米泵车、塔式起重机D1250-80、汽车起重机ZACB01三款产品,就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直以来,中联重科秉承“积能蓄势、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全面赶超”科技发展战略,拥有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五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了共性技术研究和主机产品、关键零部件开发为一体的二级创新平台。这一独特的研发体系彻底改变了科研与产业的割裂,使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截至2019年3月底,中联重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达到10大类别、55个产品系列、460多个品种,为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
技术产品创新,让中联重科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体制机制创新,更是让中联重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激发了强大的内生活力。据了解,为激发内部经营活力。中联重科对下属经营单元的管控已从事业部模式升级为“模拟股份制”模式,经营单元成为准股份制企业,总部向投资控股公司过渡,责权利实现高度统一。
“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变革,不仅在于实现了股权混合多元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激励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从而体现出体制、治理、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表示。
除此之外,中联重科金融资本创新基因,也在一次次跨国并购中得到体现,发挥着关键作用。2008年,中联重科联合资本方高盛、曼达林基金和弘毅资本成立特殊目的公司香港CIFA公司,成功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2012年底,中联重科通过全资子公司中联海外投资管理公司,收购香港CIFA公司中其他股東股权,实现对意大利CIFA公司100%控股。在将CIFA纳入中联重科轨道的过程中,资本方始终担当着启蒙者的角色。
“中联重科选择跟投资人一起收购CIFA,是一种金融创新”,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时至今日,不同的创新基因已经完全融入中联重科的“骨血”,并相互影响进化为强大的创新“基因组”,引领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联重科已经迅速成长为总资产近900亿元的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第六位,国资增值最高时达800倍。
在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看来,“中联重科是一个有着优秀创新传统的企业,这种创新精神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很好地避免了国企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同时更好地推动了企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