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

2019-09-10杜腾奇

理论与创新 2019年6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杜腾奇

【摘要】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

引言

在校大学生是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建设祖国未来美好明天的希望所在。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个体本位在社会立身、自强,更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致力于圆中国梦、个人梦的今天,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责任培养教育,使其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对国家、社会、家庭有所担当,进而能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

1.1在思想认识上对社会责任感淡漠。

其主要表现是一些学生不懂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或懂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但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我本人有什么关系等?这种思想的成因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在城市,大多是独身子女,虽然在农村头胎是女,允许生第二胎,但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生了一个儿子贵于掌上明珠。他们小时候,有爷爷、奶奶、外翁、外婆、爸爸、妈妈宠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他们习惯于索取与享受,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虽然后来上幼儿园,读小学、初中、高中,一天天长大了。由童年到少年最后到青年长成大小伙子、俏姑娘,家里的一群人还是捧着、护着。学校为了生源老师也不敢得罪他们。况且各类学校形成一种风气,无论是读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只要学生成绩好,一切都好。一些学校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简单化,流于形式,都注重升学率去了。因而这些学生的娇气,养成的个人主义还没有从根本上改正过来。因此在思想上对于社会责任感淡漠。

1.2安于享受,吃不了苦,为自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找借口。

当下,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強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实质上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仍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一切“初考”、“中考”都是为将来“高考”铺路。于是,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在校外都能找到相应的补习班,家教培训班给学生课外、节假日辅导。学生在校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到了校外还是要接受辅导。学生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而且一些学生所有的衣食住行由父母、爷爷奶奶全权掌控,只要学生成绩好,要什么家里给什么。在学校,只要学生成绩好,学校将“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各种奖项和荣誉证书全给他。因此学校更谈不上为学生开设生活锻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独立生活能力的实训课。到了他们上了大学,远离父母,家里的呵护变成了电话里的嘱咐,学校的老师的赞扬的话语也远去了。在大学每个学生只能靠自己独立生活。学生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上的不如意,学习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一起袭来,毫无心理准备,开始抱怨起来,抱怨学校关心不够,抱怨社会的不公,不从自身检查原因,不能用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眼前的困难,更不愿主动吃苦历练自己,总是为自己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找借口。

1.3关注个人的自由,个性解放,轻视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学生把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等不加分析的借用。他们过分地注重自我,而忽视个人与社会关系,把本来在小时候养成的个人主义又复原,甚至膨胀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但它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不正当竞争等。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空洞的说教,没有实际意义。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方法及理论依据

2.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赖,互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第二,个人与社会各自具有相应的独立性,二者具有不可相互替代的关系。第三,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2)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自由是责任存在的必要前提,人是有自由的,因而也是有责任的。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问题。”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的意志自由,认为道德意志自由是“主体在道德活动及其结果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终极目标或愿望任意做出选择。这是道德意志的终极目标。”意志自由是人的自主理性,即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自由地做出选择。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一个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事实上,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并不是自由自在的“原子”。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人的自由存在着限制,自由具有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没有脱离责任的自由。马克思十分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他认为“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传统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马克思明确说,个人行动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就是自由的“界标”。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理解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2.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方法设想

根据以上阐明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以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培养教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以下途径着手:首先要求高校极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辅导,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其次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向更深层次地引导,牵引且落实到实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估,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机制的几点措施

3.1加强在校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和辅导

加强在校大学生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辅导很有必要。目前,虽然各类大学开设了政治理论必修课,但学生并不很重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过关,考前背背记记,理解的少,强记的多,一旦考试过了关,把书扔在一旁,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很难提高上来。学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很难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学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在大学期间,最好是要求学生制订一个长远的和短期的学习政治理论计劃。要求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导师们的原著,政治教师定期辅导,为学生解惑即启迪思维。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评说、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互相交流。要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政治理论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3.2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识的重要一环。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高校的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授课时,把培养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使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较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向更深层次引导、牵引。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贤、圣人很重视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在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博大精深,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有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即个人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儒家思想,也有关于人的本身,人与自然和谐即人本身为自己承担责任,为自然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道家思想。这些思想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仍然是我们的思想宝库。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精神食粮,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难得的资源。我建议应把儒家的《论语》作为在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把儒家的《大学》、《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为大学生选修课程。我认为这是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向更深层次地引导、牵引的重要途径。

3.3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的最好的平台。若高校形成一种惯例,每学年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去搞一周的生活锻炼,拜工人、农民为师与他们吃住在一起,同劳动。在劳动期间共同探讨生活上的困难,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关心的问题。工人、农民那些勤劳朴实、待人真诚的品德会感染着学生,学生在那里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是“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问题。此外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以记者的形式搞社会调查,调查一些有成就的人,他们是怎样认识“社会责任”,并怎样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这样学生零距离地接触这些人和事,会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很好的课堂,就不一一细说。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形成。

3.4为在校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在校大学生在政治理论上,思想道德上,社会实践中对“社会责任”有了很深的认识,并有亲身践行的冲动。这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体验“社会责任”将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很好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如组织学生协管城市交通,节假日到车站维护公共秩序的活动,则能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感受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如班级开展换位尝试活动,即班里每个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轮换处在班长或辅导员的位置上。尝试主持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则能使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在此活动中感受到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如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去照护孤儿、老人的活动,则能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感受到个人对他人的责任。

如组织学生到风景区捡垃圾的公益活动,则能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感受到个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

以上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可以设置很多,不一一枚举。我认为这些活动若组织得很好的话,将对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

3.5制订一个社会责任感考核细则

为了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社会责任感考核细则很有必要。比如学生的理论学习,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每一阶段学习了多少内容,对其内容理解如何,写了多少篇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这些笔记和心得体会质量怎样;又比如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以及表现怎样,活动结果效果怎样,活动目标完成怎样。这些都要从量和质的方面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对学生进行考核。把考核的结果整理,归类,装订成册,存入相应的档案里。是考核学生个人的则放入学生档案里,是做学校德育教育资料的就存放在学校的德育档案专柜里。

为了考查学校德育教育效果怎样,同时也为了完善学校德育档案资料,明白哪些德育工作富有成效,哪些德育工作有待改进,需要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他们进入社会若干年后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怎样。不是对毕业后每一位学生都跟踪,这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必要。可以把学生大致分为好、中、差三类,在每一类里随机抽样(按1%的比例或根据毕业生人数的实际情况而定),对抽样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一直跟踪若干年,了解他们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怎样,写出跟踪报告,放入学校德育档案专柜里,为学校今后德育工作展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留下珍贵的资料。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深入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来不得半点懈怠。各学校应该组织本校精干力量,真抓实干地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毕宪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7

[2]越玉杰《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J]锦州医学院,2009

[3]陈春晓《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武汉船舶技术学院,2010.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教育微论坛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