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慢”视角解读下的人生愁情

2019-09-10朱春发

新教育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声声慢视角教学设计

摘要:“慢”是一种速度,也是一个过程,一个生命随着时间延缓推移的过程,而时间之慢又给生命加上了一层厚重感,也让人生中经历的伤感与愁思变得更加浓重,以往《声声慢》的教学设计多以意象、字词为切入点,本文将尝试以“慢”视角下的解读进行体会词人的人生愁情,并以此作教学设计,以期能对今后的教学实施有所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慢”视角;教学设计;愁情;声声慢

(一)设计分析

1.教材分析

《声声慢》选自于最新拟定的高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必修2中第一單元古代诗词中的第三节宋词四首里的第四首,诗与词在品读与鉴赏的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其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及特定的写法并不完全一样,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提高学生审美与鉴赏的能力以及做到文化传承与理解,[1]学习古诗词无疑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整个高中对于古诗词的鉴赏与学习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由此教会学生品读与鉴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

2.学情分析

必修2的古诗词内容对于刚上高中的同学来说,还是存在一些赏析上的难度的,小学阶段我们大多以朗读感知为主,而初中阶段较之于高中阶段也仍然还是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感知层面,分析鉴赏及审美层面仍然做得还不够,这也是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不足,[2]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又显然对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古代所成诗词毕竟远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大多数同学在生活经验上也并不足以完全体会与理解古代词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3]这就需要我们来引导学生走好这一步,教会他们鉴赏与评价的方法,并通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以期能更好地做到文化传承与理解。[4]

3.设计思路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从一个特定的切入视角进行贯穿与解读,明晰词人的思路与写法,体会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并能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且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能生发出一些自己的独特感悟。

(二)具体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整首词,整体感知词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词中的独特语言及抓住词中特定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及词人的感情。

3.从“慢”视角及知人论世的角度体会词人孤独难遣、无奈失落、悲苦愁绝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词中的独特语言及抓住词中特定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及词人的感情。

2.从“慢”视角及知人论世的角度体会词人孤独难遣、无奈失落、悲苦愁绝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朗读体味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教科书、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分钟)

同学们,对于古代的词人我们熟悉的都有哪些?(预设: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有谁来说说你最喜欢谁的词呢?为什么?(预设:苏轼,因为他的词比较豪迈;陆游,因为他很爱国……)看来大家以前都有认真听课而且都有自己的想法,这非常好,那么对于李清照呢?大家是否了解她?(预设:不太了解、了解的不多……)她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女词人,只是比较少学到她的词,所以对她的了解也不深,她跟其他人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她的个人情况(见PPT,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南渡”前后的生活状况介绍,再来看看她的一首词《醉花阴》,写的是等待丈夫归来时的“愁”苦,以“黄花”自比思念之后的消瘦。这首词在原来的教材里是放在一起的,而新教材把它删除了,这里给大家简要的讲讲。)

但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另外一首,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她的词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她又是一个怎样不一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词的主要内容。(3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明确需要注意的字词

(明确:还huán;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次第:光景,状况。)[5]

2.学生再读课文,明确词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词人内心孤独,伤感;不开心......)

3.诗、词都是有诗眼、词眼的,你们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呢?

(预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既然大家都认为词眼是“愁”那就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遍吧。

(预设:“愁”并不够浓烈及准确,也没有变化。)

三、鉴赏课文,品味词中的独特语言以及特定的意象初步感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28分钟)

1.大家刚刚带着“愁”再读了一遍课文,可老师觉得大家还是没有真正读准确词人的感情,我们先来看下标题《声声慢》,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词牌名,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一种说话很慢的感觉吧......明确:“慢”字。)

2.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时候的我们说话好像表现的比较慢,或者当我们处于什么状态下会感觉做什么都很慢,周围的时间好像过得也很慢?

(预设:失望、不开心、不想理人、懒得说......明确:“慢”字贯穿了全词,而词人也在“慢”中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愁”。)

3.从词的第一句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怎样的节奏或者感觉?

(预设:说话慢,像词人深情地自述自己不幸的身世一般,娓娓道来;好似一个踉踉跄跄行走着的落魄流浪者一样,极具画面感......明确:慢节奏,以寻找的动作带出内心情感的渐进,从开始的内心想要寻找什么到发现周围是冷清的再到好像并没有什么可以寻找,从而内心更加凄惨失望的心情,这是一个“慢”的过程,是一种动作慢,过程慢的体现。我们还可以试着把词中的叠词改成单词体会一下这种语气节奏带来的“慢”的感觉。从而也明确这种写法的好处。)

4.再来看看第二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它是“慢”的吗?我们也来看一下。

(预设:不是、好像是......明确:“将息”是调养、保养的意思,“乍暖还寒时候”是天气转换的时候,忽冷忽热,变化无常,受其影响以及词人本身的身体状况,使得难以调养、保养好身体,而受着“伤痛”,这也是一个慢的过程,不能随自己愿,忍受着一切......)

5.我们已经分析了词的前两句,而且也体会出了它确实是“慢”的体现,这一切好像故意在慢慢地折磨着词人一般,那么对于后面的词句是不是也一样都体现着“慢”呢?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老师用的方法把它们给体会、分析出来,现在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待会看谁,哪个组最先完成且完成得较好。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不能暖心至少还可以暖身(满地黄花堆积,说明已是秋凉之天。),但奈何暖意的到来却不及晚来之急风迅速,词人顿时还是感觉到冷气袭身,更平添此时心中的悲凉之意,这是慢;“雁过也,正伤心,确实旧时相识。”以往替词人送锦书的雁群再经过之时,勾起往日之忆,物是人非之感冲击过来,以致伤心之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也是慢……)

6.到此处,上阙中的“慢”已经结束了,我们再接着往下阙看。

(明确:黄花一点点堆积,人也渐渐憔悴,而如今再也无人来采摘菊花了,世事沧桑之感又跃然纸上,同样也可见词人之等待是漫长的,而且最后也只能等来一场空而已,因为“故人”早已逝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是极言孤独一人,寂寞冷清,奈何白昼又太长,心里一直想着如何才能挨到天黑,也极尽词人内心无尽无果的等待与煎熬;还有那点点滴滴的细雨从白昼到黄昏,一点一滴都像是在敲打着词人此时孤独的内心,同样也在这个时间的“长河”里备受煎熬,这同样也是一种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眼前这一个个的光景、场面的慢慢展开,随着目光逐个“慢慢”地转换,也逐个击打至词人内心,这又怎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这也可见愁的情感、程度之深。)

7.以上便是全词展开的整个贯穿线索及节奏基调,可见词人就是在这种“慢”动作、“慢”暖意、“慢”目光、“慢”时光中,一点点的被煎熬着,也足可见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悲痛。

(另外,再结合我们在开头中所提到的,写《醉花阴》时的词人虽然也是“愁苦”的,但是当时的词人是在家中等待丈夫的归来,是一种有希望的等待,然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诗人却已经“南渡”逃亡至此,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丈夫在路上死去,她再嫁他人又遭“抛弃”,曾经和丈夫收藏一生的珍贵物件也全部丢失,往日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更是不可能再回去,如此遭遇让词人这样一个弱女子如何承受得住,故而较之《醉花阴》这首词的“愁”是更进一步的,甚至可以说是“悲苦愁绝”的。这也不禁让人心生怜悯以及同情之心同时也赞叹词人生命的倔强与坚强。)

8.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意象主要有哪些,又是怎么来表现的?由此可以进一步印证我们前面的体会及分析以及还可以再次深刻体会这一情感及其变化。

(预设:淡酒、急风、雁、黄花、窗儿、细雨、梧桐、黄昏…….明确:何以会说是“淡酒”,而“东篱把酒黄昏后”中为何不是淡酒?其实也是词人此刻的愁情外化,浓重的愁苦是用酒所掩盖不了的,不是“酒淡”而是“愁浓”。因此喝酒便如“举杯消愁愁更愁”一般了,不会再有任何的“去愁”作用,反而使“愁”更加浓重;何以会是“急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急风更衬“慢熬”、心愁,从而将“愁情”外化于物,也渲染“愁”之氛围;“雁”回之时本是寄来往日之书信的,然而如今却只是空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细雨、梧桐、黄昏”也同样是通过特定的意象来间接地将“愁”外化以渲染一种“浓愁”之意境。)

四、结合以上所有分析再读课文,深度体会词人孤独难遣、无奈失落、悲苦愁绝的情感变化。(2分钟)

(预设:学生较之前读的要好,更能体会词人“南渡”之后在“慢”节奏及时光中备受煎熬之情;明确:把握节奏,感受词人浓重的愁情。)

五、小结(2分钟)

通过对整首词的品读与鉴赏,我们知道“南渡”(国将亡、人已逝、孤身一人)后的词人的“愁”味其实相比前期的《醉花阴》(有人可期)里的表现已经更加浓重了,整首词主要通过以叠词的“慢”节奏、叙述里的“慢”状态、“慢”暖意、“慢”目光、“慢”时光等“慢”为线索贯穿全词以及奠定全词的基调,另外加之以开头、结尾的直接点明愁意式的前后照应,还有借助于“愁”情外化的特定意象,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情感更加浓烈,同时也不禁让我们对词人的遭遇暗生怜悯与同情之心以及也赞叹她生命的倔强与坚强,同时也会有感叹世事无常,要更加珍惜当下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全词。

2.找出词人其他词,如《如梦令》《一剪梅》《武陵春》等进行对比品读鉴赏,深入了解词人的词作风格,以及词人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3.试着将词改写成一篇散文随笔或者自选角度,写一篇评论、鉴赏性文章(不少于500字)。

七、板书设计

状态:寻、觅、冷清、凄、惨、戚

调养、保养:乍暖还寒、最难将息

慢 暖意:淡酒不敌急风

目光:雁过、伤心

时光:黄花堆积、憔悴损、无人摘花

怎生得黑、到黄昏、这次第

淡酒

《声声慢》 急风 “愁情”外化

景语-情语 回雁 淡

黄花

梧桐 浓

细雨

手法:前后照应+直接与间接+运用叠词+特定意象

八、设计反思

“慢”是一种速度,也是一种时间延缓推移的过程,生命在这种“慢”的过程中被加上了一层厚重感,人生中的伤感与愁思也因此而变得更加浓重,以往《声声慢》的教学设计都以意象、字词为切入点,本文以最新拟定打算作为新教材编排的《声声慢》为例,从“慢”视角的解读下作一次教学设计的尝试,教学设计多以预设设计为多,因此,过程设计也仍需要好好地在實践中加以调整及完善。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朱春发(1995--),男,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声声慢视角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