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行为习惯
2019-09-10钱婷婷
钱婷婷
摘 要: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有好有坏。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时期。这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提高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学习各种行为和礼仪,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游戏既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能使儿童在快乐和谐的集体环境中受到老师和同龄人的感染,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区域游戏;行为习惯;幼儿;环境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主要以游戏为主要模式,儿童自主的选择活动的主题和地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他们可以完成活动,获得经验。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可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呢?我将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粗浅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3~6岁儿童处于规则意识的萌芽阶段,对错概念模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在游戏中活动中一般都会制定游戏规则,幼儿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初步启示。
本学期我们在建构区投放了新的积塑玩具,孩子们这个新玩具非常的感兴趣,游戏时大家都抢着要去玩。针对这个现象,我制定了一个规则:我让孩子们在晨间入园的时候,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区角中插入游戏卡,先来,先插入。后来,当孩子们看到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区已经满了,他们不得不选择另一个地方。我还在游戏区内和孩子共同讨论并制作了区域规则,贴在每个游戏区域,帮助幼儿理解区域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提示,让幼儿自主的遵守规则,在规则图示的提示下,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在区域游戏指导的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指导的时候,对那些表现好或者进步大的孩子采用表扬激励的方法,送个大拇指,或者贴个五角星等等,进一步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对于违反规则的孩子,马上给予提醒,引导他相榜样学习。通过引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呈现出一个“6+1”的家庭模式,一个家庭中6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之间的交流是频繁的,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存在着自私的现象,不会与同伴友好的相处。由此可见,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在大班孩子的區域活动中,孩子需要许多合作的机会,尤其是大规模的建构活动,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听到孩子们的小报告,比如在益智区里面经常听到孩子们职责某某某小朋友经常一个人玩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拼图,不和别的孩子分享。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也没有特意的去批评某个孩子,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拼图比赛的情境,我对游戏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孩子讨论如何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孩子们想到了合作的方法,我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要相互合作,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让孩子明白合作的力量要比一个人的大,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去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的行为习惯。又如,在我们的建构区里,我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合作的游戏环境,在每次建构游戏开始之前我会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商量建构主题,然后幼儿设计建构图纸,写上合作的幼儿名单,张贴在区域,萌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时会有目的的投放一些诱发幼儿合作意识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协商的机会。在幼儿游戏展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适时介入,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三、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在区域游戏的整理环节,很多老师都会发现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普遍整理意识淡薄,整理能力及其薄弱,及时老师反复的说教,但是在下次游戏开展中仍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单纯的说教已经无济于事。因此,我以区域活动为载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幼儿的整理习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我将幼儿在游戏整理环节出现的问题拍照记录下来,让幼儿一起讨论问题所在,同时与幼儿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指导幼儿自己制作整理的规则图示,张贴在每个区域。在区角里面设置一些规则图示,提高幼儿自觉整理的意识,利用指示图标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整理的方法。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创设情境来吸引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参与,运用拟人化的方式来诱导孩子。比如,把东西放回原位就是“送回家”;把同样的材料放在一起可以说是“好朋友在一起”等等。拟人化的情境和儿童化的语言使儿童易于喜欢、理解和接受,逐渐内化了儿童对安排的认知。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形成自觉的整理行为。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指挥整个过程,但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需要在活动中观察和指导身边的孩子,记录他们的表现,了解每个孩子的参与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认知能力、表现能力和身体素质都不同,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计划地帮助儿童探索他眼中的世界,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提高他们对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2]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析》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4] 《幼儿教育.2016(03)》(新时期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