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2019-09-10董若楠
董若楠
摘 要:新写实小说作家刘震云,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底、出色的语言技巧从乡村中走来,他的创作始终没有离开乡土,没有离开河南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他以自己的平民视角洞悉世事,体悟人生和历史,架构一个充满特色的乡土世界。本文将从刘震云乡土情结的生成、小说具体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其作品中的乡土色彩。
关键词:刘震云;乡土;平民视角;意象
刘震云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流淌在新写实小说大河中的分支,它承载了时代对于乡土中国的愿景。在其小说中,作者从《塔铺》式的宏伟叙事中构筑民族精神;从《故乡天下黄花》浩荡历史车轮中追寻乡村的足印;从《故乡面和花朵》的时间交错中洞悉发展中的乡土中国。刘震云的乡土世界,自然而然的有着精神、文化、人性的多重内涵。
一、乡土情怀的生成
刘震云从小跟着外婆在河南农村长大,出生在1958年的他自幼就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动荡与不安。饥饿、贫困交织的童年生活在他的心头成为了抹不去的回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人们总是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作为典型的河南人,刘震云的生活经历自然也在他的创作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去北京上大学之前,刘震云的童年、青年都是在河南省延津县一个乡村中度过的。故乡的山山水水、淳朴的乡风民情养育了他。
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写了河南饿殍遍野的情景,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在寥寥中原这片广袤的大地,仅河南就饿死了三百多万人。饥饿与生存的苦难是雕刻人心的一把刀子,在生存面前,人性显然不堪一击。女人被买卖、一个人的价值不敌一袋粮食。小说中所体现的扭曲的价值观是时代带给刘震云最深刻的外现。
在走出河南老家后,刘震云并不能立马融入城市文明,相反的,他对故乡的情感依旧难以忘却。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的故乡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中,这是他精神归家的一次献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乡土小说家,他们羡慕城市生活、骨子里却又离不开故乡农村;沐浴着城市文明,却又讨厌城市的种种人性。他们梦醒了,却又无处可去,无路可走,于是,乡村成为了这些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的心灵避难所。无论现在所居住的城市多么灯火辉煌、多么前途无量,他们终将魂归故土,精神返乡。
二、乡土世界的人物
人物的塑造是小说的灵魂,人也是构成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因素。在刘震云小说的乡土世界中,塑造了各色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读书进入城市生活的知识分子,可以称为寄寓城里的乡下人,另一类是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的经历几乎都在农村的农民,即土生土长的乡里人。
《一地鸡毛》中,主人公小林的生活经历就是一部知识分子成长史,他和妻子都是暂居在城市的鄉下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生活无根无基,在单位也只是任人使唤的基层人员。面对愈来愈多的生活和工作烦恼,曾经有过宏伟理想的小林思想开始改变。为了调动妻子工作,清高的小林四处找关系,他们买不起贵的礼物,最后买了一箱可乐,被拒绝后十分生气,并说“真是让人心疼啊”,最后,小林沦落为处事圆滑,唯利是图的小市民,表现了金钱在商品化的社会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日常的琐碎生活磨平了一个人的棱角、也磨光了一个人的雄心。
《塔铺》中,作者用简练的笔触描画了“我”、王全、李爱莲等一系列农村青年形象,描绘了他们复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满了温情与无奈。已经成家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的王全,来复读是为了考中后当个州府县官,但在复习的几个月中,他的黑脸老婆常到班上闹上一番,结果还是放弃了高考;“磨桌”因为饥饿常常在晚上躲到墙角偷偷用破纸来充饥;本来有希望的“我”和李爱莲之间的感情,但为了给父亲筹钱治病,在高考之前她嫁给了别人……文中除了有令人无奈的情节之外,也有一些充满温暖与深情的时刻,比如爹为了给“我”找一本《世界地理》,徒步一百八十多里;爱莲把舍不得吃的半碗肉菜留给了父亲。但在那个年代艰难的生活中,这些温情与欢乐中却着实含了一把辛酸。
三、乡土故事的叙事艺术
刘震云在他的小说叙事中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将小说中的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巧妙地结合,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背景,它和时间一样变成了故事层层递进的催化剂。时间能够让小说叙事的逻辑更加清晰,而空间加强了故事存在的合理性,二者的结合对小说的结构起到优化作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转向多处发展。
在《故乡相处流传》中,作者设置了四个并列的时空结构——三国时期、朱元璋时期、太平天国时期、自然灾害时期。刘震云在小说中塑造了曹成、猪蛋、蓉舅、瞎鹿、六指、白蚂蚁和沈姓小寡妇等人物,这些人物突破时空的限制,分别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人始终是这些人,名字也没有什么变化,但角色、身份和地位随着空间转变产生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结局。时空不断地转换,作品的讲述也一直未曾离开故乡,人物的悲苦命运在不断的重复上演,受苦受难的总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
刘震云的创作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内涵,他用小说所构筑的乡土世界呈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法。乡土、故乡是他创作的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滋养了他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高考生、农村兵、大学毕业后在城市生活的知识分子、卖豆腐的、杀猪的,以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与他的乡土情怀密不可分。离开了乡土,任何人都将会是无根的游魂。作为一位坚定的平民知识分子,刘震云以对人性的关注,对国民性的批判,不断地书写着他的乡土世界,也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整体的故乡与故乡的具体[J]文艺争鸣,1992.(2)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震云:一地鸡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4]刘震云:塔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