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与中国文化
2019-09-10解加馨于
解加馨于
摘 要:提到竹子,就会让人自然想起“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名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由对礼教的信仰逐渐变为对人生自由的追求。“竹林七贤”是这一时期继承建安文学的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生平和交往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为后人所称赞为“魏晋风骨”,他们不仅是当时文人们效仿推崇的对象,也成了后世涉及魏晋文化时常谈及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竹子;文化
一、竹子与君子之风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1472-1529年)在《君子亭记》 中描述了竹子的四大品德,即所谓竹有君子之道四焉。这四道分别是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焉。
竹子有君子的四种属性,分别为君子之德、君子之操、君子之明、君子之容。王阳明以竹子“中虚而静,通而有间”的特点比兴为作为一名君子立德,首先不能自满,要把自己放到“虚”的状态;以竹子四季长青,不为外在环境所改变的特性比兴君子的节操;以竹子的生长特性““应蛰面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比兴君子的立身之道,
可见;最后以竹的姿态做比喻,君子当俯仰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本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是高尚、美好以及幸福的象征。竹以其空心、有节、坚韧、常青、挺直、抗严寒等自然特征与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中的君子相称,在中文的意思中,“空心”有“虚心”的意思,“有节”则代表着“有气节”,竹子因此而被赋予了谦虚、气节、正直、坚贞、孝义、清静虚心等精神内涵。历史上,将君子比德于竹子最早大约见于《诗经》中的《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奧,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中的“绿竹”是对于武公之德的“比兴”,这种以竹喻君子的手法逐渐演变成儒家“比德”思想。“比德”是儒家描述理想人格的一种特殊的手法,其实质是用自然物的某些特点来比附、象征君子的某些高尚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得君子的人格形象化、具体化,这一手法和儒家的审美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竹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的典范。
二、竹子与文字的发展
竹子还与文字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字的创造,再到后来竹子头字的出现与发展,折射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辞海(1979)中收录竹字部首的汉子有209个,与乐器有关的如笛、笙、箫、筝、竽、茄、箜篌等,与文字书写相关的有笔、籍、简、篇、篆等,竹制的生活器具有箕、筐、簟、筷、筒等。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子无论是其形而上的君子形象,还是以各种器物的形式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都与中国人的文明与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竹子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步,帮扶人类从矇昧的原始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灿烂的华夏文明。
文字是文明开始的开端。在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书有“竹”字的陶器,这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字“竹”基本相同,由两个简单的“个”字组成。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竹子被制成竹简,作为书写的材料使用。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竹简广泛流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特殊的作用。至今我们还能从考古文物中看到这些历经千年之久,承载古人智慧的竹简,并细细品读它们所带来的秦汉文明。竹笔即竹制笔杆下加以动物毛发,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写用具,最早在仰韶文化中陶图案的描绘就已经有竹笔的使用迹象。竹笔成就了汉字的书写及中国画艺术。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三、竹子与音乐
古人经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关于取竹定律的传说,“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从前黄帝命其乐官伶伦制定律制。伶伦从大夏的西面,到昆仑山北,在名为嶰谿的谷地中,选孔大且竹壁厚度均匀的竹子,断掉两头,取其中间长为三寸九分,吹出来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的宫音,吹出的声音近似于“舍少”的发音。然后依次制成十二个竹管,从昆仑山上下来,听到凤凰的鸣叫,以此来分别十二律。其中模仿雄凤鸣叫的有六律,模仿雌凰鸣叫的也有六律,用这十二律都发出宫音,协调且和谐。黄种律的宫音就此定下来,所以说黄钟律的宫音,是律吕的根本。
自周朝以来,历代用竹管定音律,隋唐时期把演奏乐器的人称竹人。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也多为竹子制作,如笛、箫、管、簧、笙等。
竹子做的律管除了可以定音律,作乐器,还可用来候气,即律管候气。《后汉书·律历志》中有关于“侯气”的描述:“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五音(宫、商、角、徵、羽)是由阴阳变化中生,与十二律配合成六十音。竹作为一种天然的气的通道,与天地运动机制相契合,在道教哲学中也被视作“道”的象征及符号载体,代表了“中虚圆通”的意思。
四、竹子与绘画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意识较为活跃,自然万物都开始由神灵化转向道“德化”。且从思想意识上看,这种这种“比德”是对诗经中“比兴”的继承与发展。“比德”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下,并为其后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所推崇,并融入竹画艺术中。
中国竹画创作传统有着一个十分清晰而深厚的传承体系,最早关于画竹的传说有多种版本:一为后汉关羽始画竹;二为唐王维始画竹,有开元石刻;又有五代十国蜀李夫人月下就窗纸上描写竹影,创写墨竹。画竹作为独立题材始于唐代,中唐画家萧悦即为画竹圣手.
“君子”人格注入到竹画创作中始于宋代的文同,他开创的“湖州竹派”把墨竹画发展推向了顶端。文同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处理手法,并提出“胸有成竹”的竹画创作理论,将“心物一体”、“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念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文同的表弟大文豪苏轼也是“湖州竹派”的代表画家,他评文同墨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文同画竹时已经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认为竹子是高雅的象征,是可以治愈人精神的良药。竹子比德于君子,自此二公之后,中国墨竹之风勃兴,竹成为后世文人绘画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
竹画发展至元代,元人崇尚“因心造境”,“元初画竹三大家”之一的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画竹之法就如同书法的“永”字八法,以书之法作竹画创作。“元初画竹三大家”中的李衎著有《息斋竹谱》,共七卷,对竹的种类、生长规律及画法做都有详细记述,是关羽画竹法最早最系统的一部学画专著。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当时的画竹名家,并著有《墨竹谱》一卷。元末的奎章阁建鉴书博士柯九思著有《竹谱》
元代正是文人画崛起的时期,此时的画竹也成为文人画家的必备技能,他继承了赵孟頫“以书入画”的思想,将竹画的操作步骤具体化。明代夏昶在继承了元代画竹的基础之上,以楷书的笔法画竹子,氣韵生动,当时人以西凉十锭金求夏昶画一棵竹子,夏昶的竹画非常受同时代人的追捧。此后的文人画家不断的将自己的书法或其他画法融入到竹画中,给中国文人墨竹传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
汉代开始,人们开始利用竹子坚韧、笔直、抗压、抗腐蚀等多方面特性,把它用作理想的建筑材料。到了一千年前的宋代,竹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广泛使用。如今,竹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竹编、竹雕、竹刻工艺品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
总结:
竹子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如此特殊的地位,究其原委,主要在于竹子拥有正直无私、不畏艰难的高贵品质。它性质朴而厚,品质清奇而典雅,形态文静而怡然。看到竹,也让人们自然联想到它的不畏逆境、不怕艰辛、永怀坚定信念的性格。竹子寄托着并表现出了中国文人的理想和品格,与中国文人的人格、人品及理想追求都达到了一致,是中国文人的直接写照,这恰恰是竹子所特有审美价值所在,为中国文人不厌其烦地去表现。
参考文献:
[1]扬州个园:为竹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标杆[J].周伟伟.中国花卉园艺.2015(19)
[2]川南宜宾大力培育开发竹文化产业对策研究[J].许察金.克拉玛依学刊.2015(03)
[3]民间竹文化的传承与竹产业的发展——基于“中国竹子之乡”湖南益阳的调查[J].张毓雄,姚顺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湖南益阳竹编工艺产业发展研究[J].江哲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05)
[5]浅谈益阳竹编工艺[J].郭杰.现代交际.2011(06)
[6]中国竹文化的包装特点分析[J].秦岁明,刘在斌.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5)
[7]静谧与骈繁——日本当代竹编艺术发展的启示[J].张露芳,刘肖健.文艺研究.2011(04)
[8]竹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意转向和深度开发[J].李睿,王蓉蓉,吴良如.竹子研究汇刊.2010(03)
[9]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的区域分析[J].王家庭,张容.统计与决策.2010(02)
[10]中华竹文化[M].中国文联出版社,关传友著,2000
[11]福建竹类[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梁天干等编,1988(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全集4》,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年,第6页。
[12]卢桢:《南开中华典藏文库诗经精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第66页。
[13]李永,李能,喻迎春,等.《从“物器之用”到“君子人格”:竹文化符号的审美流变》.竹子研究汇刊,2011年第3期.
[14]王利民:《“君子比德”说与儒家的审美兴趣》.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5]张春林编:《苏轼全集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513页。
[16]《吕氏春秋》卷五,[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2页。
[17](南朝宋)范晔,(晋)司马彪著:《后汉书下》,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1118页。
[18]伍蠡甫:《中国的画竹艺术》.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第12期.
[19]唐卫萍:《“墨竹”绘画样式的经典化以文同“墨竹”创作为中心》美育学刊,2013年第4期.
[20]郭林:《文同之竹浅说》,美与时代月刊,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