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一个美国的节庆:旧金山唐人街的春节》书评

2019-09-10丁亦卿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唐人街族裔亚裔

叶秋伶这本书,看似在描写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春节,如何一步步转变成一个美国式的节日庆典,如何从局限于中国城内部的年度游行,扩展为反映美国多元文化的民俗活动。实际上,这本野心勃勃的书籍旨在研究冷战背景下,伴随著美国反共浪潮、外交关系、少数族裔歧视、民权运动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美国华裔社会族群面临的危机和自身的应对。作为美国最大的年度,旧金山的春节游行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华人社区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叶秋伶的叙述裡包含了许多不同声音和观点,生动详细地探讨了这些公共事件的起源和现象,指出春节的庆祝活动是对美国对外政策在少数族裔华人社群直接影响的回应。

本书的导论介绍了美国华裔族群的历史,在二战之前,这些移民的背景和经历错综複杂,正因为历史背景的複杂,美国唐人街的春节庆典并不只是美国多元文化环境的产物,更是冷战背景下,美国华裔族群面临大环境的对策,是华裔族群在危机、压力与挑战下的主动选择。作者介绍了写作本书的动机正是改变旧有的观念,从唐人街春节的角度切入,介绍战后在美华裔族群的发展史。作者引用了一些政治学、社会学的观点为本书做理论支撑,例如乔治·利普斯次(George Lipsitz)提出的“反抗记忆”(counter memory)。主流白人社会为了诱使美国所有少数族裔能够安分服从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文化和阶级划分,利用亚裔作为“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主要給黑人等其他少数族裔树立一个榜样,看似称赞亚裔的美德,实质上激化了亚裔与其他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掩盖了亚裔同样作为被歧视的族裔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流行文化一直对抗“模范少数族裔”的概念和宣传,是一种“反抗记忆”的体现。

本书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和主题板块写作。在第一章《变动政治气候下的跨国庆典》中,叶秋伶简要地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显示冷战政治氛围造成旧金山春节游行的特殊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盟友,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处境少有改善。但朝鲜战争中共与美国走向了对立面,美国转而采取敌视中共的态度,美国情报局因而得以加强对亲共华裔的监视和调查,形成社群恐惧。在冷战氛围下,1953年旧金山唐人街的春节游行不遗余力地彰显华裔对美国民主自由价值的拥戴。作者不认为民族节日是对中国传统的移植,相反,它为华裔美国人服务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目的,与社区成员建立联系,展示他们的反共立场,并吸引游客来到唐人街。

第二章,作者沿着同样的思路,接着考察了民族领导人是如何利用节日活动来创造政治和经济资源的,以获取自己的利益和利益。唐人街的一些社区领袖决定用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来证明华裔美国人坚持中国传统价值观,并强调华裔美国人对多元文化的美国的贡献。庆祝活动传递的信息之一是,美国民主保障的自由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活动还结合了唐人街的异国情调元素,吸引来自旧金山市更多社区的更多游客,成功地带动了观光产业的复兴,也强化了美国多元文化等形象。

第三章《构建“模范少数族裔”的认同:美国唐人街小姐选美盛会》,主要讲述社区领袖如何通过中国城美国小姐的选美比赛来表达美国华裔的身分。首届华裔社区小姐选美比赛于1958年成功举办,它重新定义了女子气质,赞美中国美人和现代美国教育,声称华裔女性之美得益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功劳。之所以举办这种活动,是为了强调华裔社群在社会、文化与经济上接受美国化的成果,选美比赛可以加强描绘“模范少数族裔”的叙述,帮助族群领袖带领他们的社区整合融入进更大的社会中去,同时在华裔社群中强化了新父权制的权威。然而,模范少数族裔的立场和说法激怒了一些人,他们是社区活动的积极份子,不满于一个遵纪守法、中产阶级和女性化的身分需要靠种族选美的形式来构建。选美活动依旧难以撼动旧有的权力架构,它加深了美国白人价值,在这一点意义上远不及美国非裔在1950年代掀起的黑人民权运动。

第四章《“黄色势力”:种族、阶级、性别与行动主义》,审查了节庆组织者所倡导的形象与多个青年团体所组织的激进的黄色力量之间的冲突。当春节庆典成为唐人街的一个舞台,展示美国华裔作为忠诚和适应主流社会的公民时,大学生、激进份子和青年帮派利用示威、基层运动和暴力手段,挑战唐人街死气沉沉的社会结构。这些人和女性主义者一起,受到全球学潮、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与第三世界反帝国主义等社会改革思潮与运动的影响,不满唐人街被营造成东方风情的观光区,不满父执辈完全无视于内部阶级分化与性别不平等待遇等问题,只是一味追随白人主流,提出“黄色势力”以对抗阶级、种族与性别上的不平等。暴力冲突重创唐人街经济,也损害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华裔社群形象。这是对“模范少数族裔”的一次反抗,但是并没有撼动唐人街的结构,反倒激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第五章《族群选美盛会引发的论战》,探讨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当参赛者参加选美大赛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旧金山湾区的很多华裔逐渐失去了对这种比赛的兴趣。因为民权运动,种族认同运动和亚裔美国妇女运动为她们开创了多样化的渠道,以对抗种族至上主义者和性别不平等现象。然而,叶秋伶并没有对华裔女性所谓的传统角色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华裔家庭裡母子关系甚为重要,叶可能在分析女性角色的复杂性时融入了华人母亲的强大地位的思考,但是华裔传统女性角色和在旧金山唐人街中的女性角色有何不同,叶并没有做进一步明确阐释。

第六章《文化、记忆与政治的交织》,进一步分析了这个群体在文化上矛盾的特点。华裔社群不仅受到大陆和台湾冲突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外交政策的冲击。1965年美国通过新的移民法规,新移民多半具有高学历与中产阶级背景。和传统的广东方言社群以及劳工阶级不同,他们对唐人街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态度冷淡,以致于春节庆典一度萎靡。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对共产中国的友好态度与政策,导致唐人街内部不同政治立场者的冲突。作者启示读者重视文化,社区中不同选区间对民族认同和文化定义的争论在扩大,民族意识的崛起促使中国文化新时代举行另一波庆典活动。我们思考文化的方式,不应该从身分认同、平等、多元主义的角度重新表达文化,而是要从矛盾的角度重新表达,将其作为历史和记忆的场所,这些历史和记忆为族群和社区提供了基础,最后以新的方式被实践出来。

第七章《贩卖华裔与春节的市场化:赞助商、电视传媒与反抗记忆》,时间进入1900年代后,主流媒体的现场直播节目与赞助商推波助澜,旧金山唐人街的春节庆典又再次恢复盛况,再度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政策下的模板。唐人街春节活动不再仅是强调传统中华文化与表演,而是成为庆祝农历新年的亚裔節日,韩国、马来、越南的舞蹈也登台演出,彰显当代美国华裔文化其实是不同地方背景、语系与历史的交杂。年复一年,逐渐商业化的春节活动,也成为美国公共记忆的一部份。在美华裔并没有屈服于商业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霸权,或是他们中产阶级领袖的霸权。汉语的广播不仅很少遵循美国官方的叙述,还独创了自己美籍华人的版本。此外,很少有少数族裔会消化他们在大街上看到的或电视上看到的一切信息。相反,他们可能观看游行的全部活部分,他们可能同意或批评他们的看法。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以一种允许同一信息在接受者上具有广泛不同含义的方式进行研究主题假设。游行进一步在公共空间创造一个民族主题空间,从而增加了族裔社区的职能和影响力,使得华裔确定他们的种族,增强他们之间共同的记忆。电视广播使其他地方的广众能够接触到他们的民族文化。

最后一章《我们是一家人:酷儿、跨国主义与认同政治》介绍了从1994年起,春节庆典委员会终于不再把同性恋排斥在庆典活动之外,华裔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遂首次以“回家”而非出柜作为诉求,出现在游行队伍中。1996年,社区大会上开始出现关于同性恋的会议。1997年,全美亚太美国律师协会将跨种族婚姻的法律等同于同性婚姻,确定同性家庭伴侣关系。这些举动改变了华裔保守的社会形象,使得华裔社群稍稍拭去过去关于迎合白人中产阶级与异性恋家庭而带来的批评。然而,法律虽然承认同性家庭,但不代表华裔社群对酷儿团体的角色定位就和传统定性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同前文作者认为华裔没有突破旧有的传统文化框架一样,本章最后作者还是认为酷儿团体依旧无法撼动旧有权力结构跟性别想像的结论。

本书结语中,作者略为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认为无论美国的春节还是华人的妇女节,都没有使得主流白人社会对美国华裔的观念看法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尽管节庆组织者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大多数的食客还是留下了异国情调的印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定位民族庆祝的策略似乎放大了美国华裔与主流社会的种族差异。这些节日并没有挑战基本的种族等级制度,相反却遵循了一项抑制抵抗、劝阻改造和淡化种族主义的逻辑。为了吸引游客和公司赞助,华裔美国人身份变成了一种六合彩式的、必要的商品化的商品。不幸的是,美籍华裔强调异国情调的执著,强化了华裔自身的外来性,华裔作为异邦人的形象可能会进一步僵化。

当然,春节为许多美籍华人提供了一个空间,在新世纪,如何将民族庆祝活动从商业上的成功转化为一个能够成功地将华裔美国人融入美国民族认同和文化的政治强国,是新世纪民族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这是一部关注族群的书,一部从春节庆典切入,探讨二战后华裔社群的危机、应对、认同、文化,一部以小见大的历史学专书。全书不仅包含了华裔移民在接纳国的生活状态和传统节庆的再制造,等等相关的丰富的描写和史料支撑,还从深层挖掘了美国族裔、性别、阶级、跨国政治、全球化等问题,做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全文主题是春节是如何被制造的,以及制造过程中,华裔的意义理性和实践理性等逻辑。但是八个章节中,作者几乎都谈到了“模范少数族裔”的相关叙述,应该是受到了当下现实社会中,亚裔仍受“模范少数族裔”的变相歧视有关,但是太过频繁的出现,并不妥,过于重复。本书有些论述有些没说透彻,尤其是作者运用文化理论时,谈及华裔的行动主义采取了激进的男性气质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形式,这将有助于疏远女性和亚裔美国男女同性恋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民族主义和华裔对酷儿的态度有何关系?华裔的酷儿观,并非是有意识地遵循文化民族主义的结果。作者传递了一些理论信息,但是并没有成功引导读者深入地清晰地理解这一主题。

关于写作动机,作者介绍说是为了改变人们认为唐人街春节是传统移植的观点,笔者认为不仅仅如此。作者在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唐人街华裔生活上的不容易,这种不易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作者积极介绍华裔在融入主流白人社会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遇见一种危机,发挥才智思索应对策略,继续维持经营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较好印象。这本书的受众很多是美国白人,作者作为美国华裔,是想向他们和其他族裔介绍中国的文化和移民的想法。如果说,1950年代开始,华裔利用美国对多元文化“帽子”的重视,打造异国情调的春节庆典来经营自己的社区,那么如今叶秋伶这部专书可以继续强调美国的多元和对华裔等少数族裔的包容,华裔一直是认可美国主流文化的优秀公民,从而达到美国社会理解华裔、尊重华裔、与华裔打交道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本书在探讨了国际形势等宏大的环境对唐人街华裔的影响,看似很大,其实内在上很踏实地研究了民间的现实。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逻辑和合作方式,叶秋伶为华裔、白人、和其他族裔介绍了二十世纪后半期华裔的行为逻辑和通力合作制造春节的历史。华裔制造的不只是一个美国式的春节节庆方式,更是制造了一个空间保护美国华裔族群,制造了一个多元的美国社会。

作者简介:丁亦卿(1996),女,江西,硕士,山东大学,国际关系史

书籍作者:叶秋伶,圣迭戈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种族与民族史,以及亚裔美国史。

猜你喜欢

唐人街族裔亚裔
纽约仇恨犯罪肆虐 亚裔老人怕出门
过去一年美国发生6000多起针对亚裔仇恨事件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雪中唐人街
英国少数族裔儿童读物仅占4%
光影
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
美版美图秀秀被批种族主义
热闹的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