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培育

2019-09-10汪艳琴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徽州培育价值观

【摘要】: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育人传统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徽州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融互通,从“知、融、爱、行”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徽州 传统文化 价值观 培育

一、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当前特征

近年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逐渐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力量,规范和约束着当代大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然而,大学生强烈的价值主体意识使得他们在建构自身的价值观念时,更多地突出“个人”在价值选择中的重要性,将自我的意义和价值视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出发点,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困境局面。

首先,追求“非主流”现象成为学生自我“个性”的标榜。

“非主流”是指一切与当前“主流”相对的观念、行为等。追求“非主流”现象是个体追求个性自我彰显的结果,它的存在并非完全不合理。然而为了追求“非主流”而忽视甚至反对“主流”的价值观念则会出现价值判断的乱象,这是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的。当下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因受这一求异心理的影响,学生更愿意听到与主流观念不一样的声音。如此,正常的思想道德教育被视之为“唱高调”;“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被认为是“过气”、“作秀”;“平等、公正”被视之为“笑谈”;“诚实、友善”成为“软弱可欺”的代名词;违纪悖德、搞怪惹事却能独善其身成为时髦风尚,甚至是“能力卓绝”的表现。这一切价值乱象背后皆是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度不高造成的,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最本质原因。

其次,精致利己主义造成了主流价值观积极作用的消弭。

精致利己主义来源于利己主义,是利己主义隐蔽的表现形式。利己主义者们发现置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于不顾,公开追求个人利益,往往会遭受社会的诟病,为人们所不耻。于是一些“聪明”的利己主义者们开始打起了“精致”的主意。“精致”本意为精巧细致。它与利己主义相结合,成为“精明算计”、“善于钻营”、“巧于应付”的代名词。以“精致利己主义”为主导的大学生往往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机遇,擅长分析局势,剖析规则,从规则漏洞中寻找利于实现个人利益的契机。如学生对社团的热衷度并不与个人兴趣呈正相关,而是与参加社团是否能获得学分,获得学分的多与少紧密关联。这就形成了学期初社团招新不以社团特色介绍为主,而主打学分牌的奇怪现象。

最后,“佛系”追求是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

古希腊哲学家皮罗曾说过:“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这一曾经遭受批判的言论如今似乎收获了更多的粉丝。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内存在着这样的群体: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热情不高,对教师布置的讨论话题表现冷漠,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旁观者的心态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之外;在课堂外,参与班团活动不积极,只要能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即可,无所谓成绩的好与坏。评优评先一切随缘,评上了是好事,评不上也没关系,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他们将此种状态视为洒脱,甚至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风尚被效仿和追捧。他们似乎对所有的价值都提不起兴趣,“没意思”、“无所谓”、“都行、可以、没关系”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人民日报》曾专门发文評佛系青年,认为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与世无争的“佛系”态度如果蔓延,势必会对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造成消解,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担起重责,为真正实现主流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深植于心,渗透于行而努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定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它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有关学者曾做过实证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彻底纠正大学校园中存在的价值乱象,以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养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向本科生共开设五门必修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养成的重大任务,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版的“基础”课教材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具时代特征的整合与修订。全书共六章,除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法律素养教育以外,其余五章都是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分别对应的是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道德,每一部分都渗透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弘扬,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方面的缺陷,纠正“佛系”青年的价值追求,养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

三、徽州传统文化与“基础”课的融合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最优选择

“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人生观、理想信念教育,还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道德的培养,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孕育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徽州儿女,在当代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养成中徽州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用武之地。

1、徽州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育人传统

徽州人常以“程朱阙里”自居,自宋以来,因受朱熹思想影响,徽州人崇尚儒学更甚,这股风潮不仅影响着士子文人,还席卷了整个徽州社会阶层。主要表现有:其一,徽州崇尚教育,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师”,“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现象。徽州只要有人烟的地方,无论人口多少都会有私塾,更不用说各类书院以及官办的府学、县学了。徽州人所特有的“山间茅屋书声响”的勤勉不倦,孕育出了徽州众多的杰出人才。据地方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徽州曾出现“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的科举盛事。其二,徽州社会宗族发达,人们聚族而居,人人尊祖敬宗,孝亲敬长,社会秩序井然。各宗各族世代传承优良家风,呈现出百代家谱世系不紊的盛况。

2、徽州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美誉,这里人文荟萃,儒风独茂,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种理念深深影响着徽州人,他们勤劳淳朴、锐意进取、乐善好施、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将“家齐而后国治,正己方能修身”视为人生必须恪守的信条,时时警示,常常反省,千百年来世代传承。故而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物,有江永、朱熹、戴震等古圣先贤,有胡雪岩、江春、鲍漱芳等徽商大贾,还有胡适、陶行知等近现代大师学者,他们的思想广传于后世,造福于地方;他们的故事、经历被世代传颂,其人物本身就是后人学习、效仿的楷模,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育人资源。

3、徽州社会拥有强大的育人环境

徽州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这里保存着数不清的文化历史遗迹供世人参观景仰。徽州很多家族都是因为躲避战乱而迁徙至此,他们知道家国天下的真正含义,懂得国泰才能民安,因此他们始终保有并积极传承着家国情怀。为了将自己提倡的精神、理念世代传承下去,徽州人非常重视文化环境的营造。他们将这种文化精神融入到徽派建筑中,题写在楹联上,镌刻在碑文中,甚至将其制成家训族规,让后世子孙代代承袭。徽州人不仅勤劳善良,而且乐善好施,诸如修桥铺路、投资办学、资助乡里等善举不胜枚举。闲暇,漫步徽州乡间,无意偶遇的石桥、亭榭,好心人捐资修建十之八九,徽州人乐善不倦的记载更是恒河沙数。由此可见,徽州民间慈善发达,徽州社会拥有强大的育人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还有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有思想且思维活跃,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单纯理论的讲解已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与现实的融合中掌握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已成为大势所趋。文化积淀深厚的徽州大地上,价值观教育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俯拾皆是,将徽州优秀的地方文化与“基础”课进行课上与课下的有机融合会是培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最佳模式。

四、徽州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习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最本质的特性,也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淬炼。习总书记还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因此在遵循思政课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将优秀的徽州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尤其是“基础”课课堂内外,既契合了“基础”课教学育人的目标,还为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架设了桥梁,从而能更有效地推动理论教学的高水平发展。

将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课”互融互通,有助于提升“基础课”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能力。从教师的教育教学角度来说,可以概况为“知、融、爱、行”四个方面。

1、“知”

“知”是对所有思政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思政人,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还要具备就相关知识进行拓展的能力。“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和育人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基础课”教师在明确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现实诉求基础上,深化对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的认识,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收集和整理徽州文化中优秀的育人资源,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方能收获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2、“融”

要改变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必须增强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基础课”的首要任务是在“大众化”方面下功夫。“基础课”教学应将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深奥的道理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以说明,实现从“课本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转换。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育人传统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其融入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从“原理”到“道理”的转化。这一“融入”过程可以采取背景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三种方式。即从徽州地方文化中选取素材,为理论提出的背景提供补充式说明;选取典型案例如优秀人物事迹,为理论的合理性提供实例论证;依托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通讯设备创设教学情境,为理论的深入人心创造条件。

3、“爱”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認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离不开对知识的高度认同感,主体只有在认同知识的前提下,才能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将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现实力量。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同样如此。单纯的知识传递难以奏效,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只有上升到“爱”的情感,才能做到“发之于中必形于外”。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基础”课教学只有实现原理性认识在学生内心形成共振效应,进而升华为“爱”的情感,才能达到主体与外在原理的精神同化。重情重义是中国人的特质,我们可以运用中国人特有的情感机制来激发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譬如引入朱熹与“孝母饼”的故事、唐祁一券两偿的故事、胡雪岩与“戒欺”匾额的故事等,于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情感认知,达成情感共识,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进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让那些所谓的“葛优瘫”、“懒猫瘫”等佛系思维再无立足之地。

4、“行”

由知到行是教学发展的必然之势。正确的价值追求是人生顺遂、不误入歧途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实现发之于外的实际效果。徽州人自古崇儒重教,不仅重视个人的人格修为,还乐见于社会整体风貌的积极向上,徽州慈善之风盛行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也为主流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基础”课教师可以利用徽州文化的独特优势,立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丰富教学载体,拓宽教学阵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为学生提供自主支持模式。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自主支持是思政教师“通过提供一系列支持性行为来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并提高其内部动机”的新方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参与式的教学环境,可以采取依照典型案例进行课堂情境模拟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访各类文化遗产,感悟徽州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来。如此,学生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的换位体验,有利于提升其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由此可见,将徽州优越的育人环境运用于思政教师自主支持模式的支撑,使之与课堂常规教学形成教学合力,定能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综而述之,“基础课”教学合理引入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知、融、爱、行”四个方面的有机衔接,是提升“基础课”育人功能实效性的不二之选。

五、结束语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学生心灵深种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入发掘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服务于当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不失为思政课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充分运用徽州文化的丰富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导中,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钱雅,王云丽 . 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形成的根源探究—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48-51.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7页。

【3】刘念.也说“佛系青年”[N].人民日报,2017-12-13(13).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QRW145

作者简介:汪艳琴(1978、8—),女,汉族,安徽省黄山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徽州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黄山学院,安徽省黄山市,245041

猜你喜欢

徽州培育价值观
无梦到徽州
我的价值观
徽州人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