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而来的家谱

2019-09-10蓝晓霞

档案与建设 2019年6期
关键词:穿越宗谱句容

蓝晓霞

(一)

站在这个国道边的小镇上,看着镇上小学生们开心的面庞,我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一半高楼一半破败平房、一半水泥路一半稻田的乡村小镇,我会遇见穿越200多年的一部嘉庆年间的家谱。

说来也是机缘,2013年开始,江苏省档案局与《扬子晚报》合办“档案穿越”栏目,每周刊登一篇档案里的故事,并留了征集电话。之后电话响起的频率明显高了。某位读者看到2014年3月31日A9版《仅花120美元工本费,常州彭氏家族从美国请回“家谱”》,想起家里阁楼上有一套随意放置的家谱,便起了捐赠的念头。他与我们在QQ上建立联系后,便约好时间地点碰头。

去的那天微微有雨,国道全湿,路上的细微泥水被经过的汽车的轮胎高速扬起,溅在黝黑的车身上,密密麻麻,昭示着路途的遥远。捐赠者在工厂工作,只有午休时才能从工厂出来交付家谱,约定在镇上的小学门口。正值放学时间,学生们像潮水般涌出校门,当我正望着学生们欢欣雀跃的身姿时,一辆银色小面包车停了过来,车身和我们的一样布满细小的泥浆,车主来的地方距离镇子还有段距离。下来一个穿着蓝色工厂制服的年轻男子,和我们打过招呼后,确认是捐赠者小周。他没多说什么,直接打开后车门,拿出一个用来装酒的纸箱,上面布满白色细点,是装修时掉落的涂料。小周说这套家谱是他家祖传的,一直放在家里的角落,家里装修时也没舍得扔掉。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家谱,又是残缺不全的,想捐赠给档案馆保存。我们照例跟小周说明了一下档案馆接受捐赠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他也不疑心,把东西给我们后赶着回去上班了,整个过程10分钟不到。

拿回来的家谱落满了厚厚的灰尘,纸张状况也堪忧,有的书册经水渍过后一翻直掉脆化纸渣,有的书册跑出了银白色尖头的书虫,还有鼠咬过的痕迹……我们赶紧拿去消毒。

几天后,这家谱消过毒了,灰尘依然在纸张上顽固不去。带上棉质手套,小心翼翼地艰难翻阅着这一箱脆弱的家谱。仔细翻看卷首,再一一核对卷号,欣喜地发现它并不是如捐赠人所说残缺不全,而是一套完整的家谱——《句容周氏重修宗谱》,一部共40卷40册,含卷首2册、卷末1册。此谱始修于明万历戊寅年(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天启壬戌年(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二修,清顺治丙申年(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三修,乾隆戊辰年(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四修,嘉庆戊午年(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由句容五渚周氏分修,共刻印29部,这部为“余”字号。捐赠者之所以认为是残缺不全,全是因为多出来的一册。这册确实只剩一半,只看上面的内容会以为也是40册家谱中的一册,可仔细查看之下,其版式、字体和那40册完全不同。残谱上所记载的年代已到咸丰年间,应该是后续的谱册。而那40册是完整的一套。年代如此之早、体量如此之大的家谱,在国内也是极难见到的。

(二)

句容周氏自称史迁祖为周敬直,后周(公元951年—960年)时官至吏部侍郎,因与宰辅在国事上意见不合,被贬官到建康(今南京)。又见世间是非纷扰,决定归隐句容五渚坊,成了句容周氏的始祖。其子周仲武在北宋太宗一朝供职,官至兵部尚书,光绪《续修句容县志》卷二下《古迹》中有宋兵部尚书周仲武墓的记载。周敬直原籍山东青州鲍家庄,据南宋名相周必大所持宗谱(即《句容周氏重修宗谱》所载山东外系谱),周敬直远祖系出宜兴周氏,三国吴人周处宗族、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南宋周必大都是周敬直的远亲,但谱上所载周氏名人与史书记载稍有出入。

《句容周氏重修宗譜》卷首簪缨录由一世祖周敬直始,二十六世终,将句容周氏有功名及荣誉的族人178人列出,其中有不少成就很大,可考的有3人。

周礼,句容周氏十三世孙,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戊戌科三甲第71名进士。中举之后,周礼被派到陕西韩王府(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封韩王朱松于陕西平凉,后又营建襄陵王、乐平王府)担任奉祀一职,主要工作是祭祀孔子及各先贤先人。周礼老成持重,为襄陵王所器重,将他升为王府长史(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为别驾,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正五品)。景泰年间因为他的次子选上了王府的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他被调到江西建昌府当同知(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在担任同知期间,恬静寡欲,对待民众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民众都称他为君子。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告老归家,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获得一级提升,90岁逝于家中。周礼虽在外地为官,在句容还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在句容县治西南上容乡有为他立的进士牌坊。《句容周氏重修宗谱》卷十三记载了周礼的祖先及后代子孙谱系。

周顺,字从理,上容乡人,句容周氏十五世孙。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以岁贡任湖广沔阳州州判(地方衙门辅佐主官的基层官员,从七品),有治理才能,与湖广兴国州知州樊继并称于世。樊继,句容人,自幼尚古道、励学敦行。永乐十三年由岁贡任江西南康教谕,淡泊名利,被当朝少保杨士奇举荐为湖广兴国州知州。在任知州期间兴讲学、修水利,为民除去虎患,民众对他感恩戴德,以“樊公堤”命名他所修之堤,并立了去思亭和德政碑以示纪念。周顺与樊继既是同乡,做官的经历也相似,治理政务的能力不俗,与樊继一样在老百姓中有好的声望。

周履卿,字子荣,号乐桥,句容五渚坊人,周氏廿二世孙,《句容周氏重修宗谱》纂修之一,家富而好施舍。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句容发生饥荒,周履卿在政府找他救灾前,就已运来米粮开设粥厂接济灾民,受援者都说有周翁就不怕天灾和歉收了。此后20多年,凡是修路、修庙宇等善行都积极参与,善名传遍县内,县令赵湛因此推举周履卿为乡饮酒礼的宾介。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这种习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人们都把能选上乡饮宾作为一种巨大荣耀。

从句容周氏簪缨录和明清几位给宗谱写序的人看来,句容周氏一族有以下特点:

一是句容周氏一族极重教育。其宗谱的簪缨录上列出的周氏子孙,普遍都是“太学生”和“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都受过国家正规教育。明代句容周氏有不少族人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岁贡等方式在地方做官;清代虽不像明代有子孙做官,但大多都读过书,知书达理。乾隆时期句容县学教谕沈虹给周氏宗谱作序,主要勉励周氏族人求学,赞誉周氏子孙敬奉祖先的虔诚态度。

二是句容周氏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庠生,明、清时俗称“秀才”,又称相公。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明清时,生员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乡村中,平民多半是文盲,秀才则是“知书识礼”的读书人,他们在地方官吏面前有点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生员经常都要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三是句容周氏一族与官宦、文人世家有来往,给宗谱作序的人基本都是当时有名之人。明初,句容周氏中周礼一支与皇族远亲通婚,明中期还与朝廷显宦家族通婚,与句容附近有名之文人交游,说明句容周氏家族在明代社会地位不低。清时给这部家谱写序文的人中,方维甸、吴贻詠是进士出身;张若渟虽无进士名分,但他的祖父、父亲、兄弟都是科举进士出身;吴贻詠的儿子吴庚枚也是进士出身。此三人都是桐城人,桐城历来是文化兴盛、文人辈出之地,以特有的桐城文化著称于世,方氏和张氏家族更是其中翘楚。清代的句容周氏中没有中举之人,社会地位不复如前朝,但也是经商之家,衣食不愁,常行善举。有财力将40册的宗谱修缮而成,其与附近文人常有往来,并请上层名流为其宗谱写序。

(三)

现在想来,这套家谱大概是我遇见的最古老的物品,我捧在手中的是200多年前古人也捧在手中翻看的。家谱刚印成的时候,也許是香火袅袅中,在句容周氏族人家谱瞩目之下,由不苟言笑、鹤发长髯的族长再三磕头鞠躬告祭过先人后,郑重交到各房子孙手上。江南多湿,要妥善保存书籍,必须每年拿出来晾晒,而这套家谱虽遭虫咬鼠啮,大部分的纸张还保持原有形状不毁散,大约前百年中是受到了小心翼翼地对待。随着时间流逝、国家巨变、文明变迁,后人对于家谱已大不如从前重视,曾经被奉为至宝,在祠堂里受着子孙膜拜的家谱,被弃至阁楼的角落,成为鸡肋的存在。

这套家谱整理好进入库房后,我以为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不料两年之后又碰见了家谱的主人之一——捐赠者小周的父亲老周。老周个子不高,古铜肤色,精瘦的脸上有着岁月与辛劳留下的痕迹。他看起来大概四五十岁,精气神饱满,说起话来条理清晰,一点也看不出来他是个不识字的人。他来的目的是要回这套家谱,因为他才是这套家谱真正的主人。家谱都是传给家中长子,他还在世,他儿子是没权力处置这套家谱的。他儿子将家谱捐赠之后两年,他才从族人那里得知这件事。这时候他与儿子的关系不是很好,小周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有很大问题,儿子已许久不与家中联系。族人又盯着这套家谱,让他要回家谱。

对于老周来说,要回家谱只是他给族人一个交代,是他对“不成器”的儿子做下的“错事”的一个补救措施。家谱里有什么内容,他的先人曾经做过什么,有如何的显耀,他一概不知,也没想去了解,过好当下是他最急迫的愿望。于是,我们给他讲了当初小周捐赠时的情况,整个家谱的毁损状况,在档案馆里保存的好处等等。老周认真听了,看了当初拍的照片,没再说什么,也再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大概他理解了家谱进入档案馆比起放在他家的阁楼上闲置是比较好的归宿。另一个原因是这套家谱有续修的版本,老谱上所有的内容在续修版本上都有,老谱的作用被新谱取代了不少。

不管捐赠者小周当初是以什么目的捐赠这套家谱,这套在阁楼上被水渍虫咬的家谱进入档案馆后,待遇提升,寿命不说几百年,至少几十年是能延长的,后面的句容周氏子孙可以清楚地知道先人留下的宝贝就在江苏省档案馆里,可以随时去看看它。像“档案穿越”里常州彭氏可以寻到家谱的,也只有将家谱赠予国家机构才有这样的机会,而绝大部分把家谱卖给私人或市场的家族后人,连家谱在谁手里都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能看得见。小周做的这件事,是对得起他的族人和天地良心的。

每次提起这套家谱,我的记忆不但有小周和老周,还有小镇上的酸菜鱼。那个句容的小镇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家谱里、方志里有反映,小镇上的人、饮食都可以品出卧虎藏龙的意味。小镇的酸菜鱼刀工了得,鱼片虽不是薄如纸片,迎光之下也是隐约可以看见对坐之人的轮廓;里面搭配的粉条不知用了什么材料,不像一般粉条软糯,有别一般地爽脆可口;鱼片分量十足,透出小镇的朴实和田野的自然之气。这样的菜在大城市里是见不到的。小镇里还藏着一位高寿的绝世中医,这也是因为这套家谱我才得知的,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猜你喜欢

穿越宗谱句容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心系句容百姓的徐九经
解放思想,推动句容农业提质增效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圣诞“穿越”回童话小镇
明清时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谱》为中心
浅谈宗谱的文化意义和现状保护
泰兴市接收《倪氏宗谱》进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