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趣方式促进高中生爱上学习化学
2019-09-10顾易华
顾易华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创设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本文将立足于高中化学课堂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开展化学教学,一方面是为社会提供科技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然而,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化学学科相对枯燥,再加上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与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与互动,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被动地位,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化学教学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化学,然而要想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需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中,增强在化学课堂的体验感,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化学。
一、 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比如:如果人的身体缺乏碘元素就会得甲状腺肿大。比如:冬天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烧碳,常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且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的气体——一氧化碳。再比如:咬了一口的苹果搁置一会儿就会发黄是因为其与空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等。如果教師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对学生展开教学,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对于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时准备了两杯绿茶,一杯是刚刚泡上的,一杯是已经放置了两个小时的。然后,我以“为什么放置了两个小时的绿茶会变了颜色呢?”这个问题来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进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思考是学习的前提,而问题是思考的源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语言、视频、声音、图片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化学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这节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醉酒驾车的视频片段”其中甲说:“乙你喝酒了还能还车吗?”乙说:“没事,再喝几杯也无所谓。”这时他们被交通警察示意停车,并测出了超高的酒精含量。甲说:“警察同志乙酒量大着呢,没喝多。”通过这个视频片段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你如何评价甲乙二人的行为?第二:喝酒后,乙醇在人体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警察是如何测出甲乙二人喝酒的?通过这个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对乙醇的研究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 组织探究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结论的出现需要化学实验来证明。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此外,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公式,明白化学定理,也跟是否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有重要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这节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使学生理解甲烷的取代反应。首先,我们准备了两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其次,其中一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一支试管放在光亮处。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无光照时混合气体不发生反应;光照时,混合气体的黄绿色变浅,试管壁上出现油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试管内液面上升。这个实验现象说明:1.试管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2.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于水。3.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压总体积在减小。这么做,对于学生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有重要的帮助。
总之,提升高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也是高中化学教师所肩负的教学任务和使命,更是提升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前提。论语记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这两句话都说明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兴趣需求,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新课标下提升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途径[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司志鑫.運用趣味小实验提升高中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7.